西方人有一个词语:竞次(race to the bottom ),用以描述通过剥夺劳动、耗费资源、损坏环境而达到增长的做法。我们的价值观绝对应该摒弃这一做法,我们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界涵养能力和更新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与自然相和谐,而不是“一亩地用掉了七分田”式的发展,更不是“一地致富,八方遭殃”、“吃祖宗饭,砸子孙碗”式的发展。在当前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中,我们所要做的并不仅仅是去修补漏洞,更重要的是去拓展一种将人类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视野,确立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观念。用系统论的生态环境观念取代只重经济效益(有时则只是数字)的观念,实现立足点的转换。即所追求的效益应以有利于人与自然这一共生系统的进化为原则,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全球化时代,国家在经济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办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加大经济活动中的科技、教育投入,在增加本国人民福利的情况下,提高经济活动的生产率,而另外一种相反的办法则是,以剥夺本国劳动阶层的各种劳动保障,人为压低他们的工资,放任自然环境的损害为代价,从而赢得竞争中的价格优势。后一种办法被形象地称之为竞次(race to the bottom),即打到底线的竞争。顾名思义,在竞次的游戏中,比的不是谁更优秀,谁投入了更多的科技,更多的教育,而是比谁更次,更糟糕、更能够苛待本国的劳动阶层,更能够容忍本国环境的破坏,一句话,是比谁更有能力向人类文明的底线退化。以竞次手段所获得的所谓竞争力,其内里是一个民族向道德野蛮状态的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