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7590 9
2011-03-28
http://zouhengfu.blog.sohu.com/56496720.html
http://zouhengfu.blog.sohu.com/169015145.html
谢丹阳品邹恒甫
2007年7月23日

是的,恒甫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初见恒甫,是在华盛顿。那是1990 年底美国经济年会期间。一大帮 Chow Testers 聚在郑康彬家开螃蟹宴。当中有一高谈阔论者似乎与邹至庄项目无关,他便是我和康彬的武大校友:邹恒甫。恒甫大谈资本主义精神,满口的韦伯与新教伦理。听了个半懂之后,我建议他将其模型用于讨论资产定价。可惜资产定价并非恒甫之强项。6年后,陈志武将资本主义精神与资产定价完满地结合到一起,其文章发在<美国经济评论>上。

当晚大家闹了个通宵。第二天一早,我和蒙特利尔大学还有次面试。恒甫主动提出开车相送,更邀我面试完毕去他家休息。恒甫为人之热心快肠,可见一斑。在恒甫家休息时,有幸许成钢也来歇脚,遂相识。更有幸最近与成钢共事于香港科大。

再次见恒甫,是94年应恒甫之邀去武大讲学。详情见我纪念张老师的文章“我是张尧庭的学生”。这次讲学我扎扎实实地将三龚(龚六堂,龚关,龚强)及其他学生好好“敲打”了一番。六堂后来分别与我和恒甫都有合作。那时,恒甫办学很艰苦,但也很充实。现在谈起来,那些挥汗如雨和洗冷水澡(无热水)的日子仍然令人难以忘怀。

那之后,恒甫邀我去世界银行合作过两个项目,经常吃住在恒甫家。恒甫在武大办学的热情实在令人钦佩。他甚至自己掏腰包给武大高级经济中心订杂志。资金吃紧时不得不拖欠信用卡。我和几个知情的朋友偶尔给中心一些赞助,勉强帮助维持中心的运作。
我前后去武大讲学大约三四次。记得有一次,恒甫说中心的账目很让人费解,准备请妹妹三毛来管。他警告三毛:你要是做任何违规的事,你就是坑了你哥。网络上有传说恒甫以权谋私,那是太不了解恒甫。恒甫是个异类,他是那种把自己的工资,奖金都拿出来为中国人民办学的人。他从不把在中国的收入带回美国。拿他的话来说:带回去还不是折腾到股市和地产上去了,留在中国办学不更过瘾。是的,恒甫在中国到处办学。我也曾受其邀请去北大光华和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讲学过。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未曾见过他在浙大的试验班的学生们。恒甫的办学点如此众多以至于我曾建议恒甫研究一下苏秦张仪持六国相印的结局如何。

还有一次在武大讲学时,恒甫在午餐后接到夫人电话,神色有些慌张。原来夫人又怀孕了。“难道真是百发百中啊?”恒甫自语。
我想这“百发百中”一定不可从字面上理解。这是恒甫一贯的夸张的语言艺术。比如,他在给我强烈推荐一个学生的时候,会说:这绝对是个“呆子”,你一定要收下他。还有:刚从武大回来,好好地给他们布置了几篇文章要写,要把他们往死里整。我想恒甫这“往死里整” 和张尧庭老师的“用锤子敲”是同一道理。至于怎样整和如何敲,恒甫和我是有分歧的。恒甫是文科出身,数学底子薄,于是乎强调数学方面的训练。我是数学出身,文史哲欠缺,故主张多方面的培养。

2000-2004年间,我在国际货币基金华盛顿总部工作。有幸常与恒甫,海洲,立新,水林进午餐,谈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恒甫的知识面出奇的广。真叫人羡慕。这恐怕与他的天赋,勤奋,以及每天只睡4个小时的习惯都有关系。我回到香港科大以后,还总是怀念那些午餐:那是细细品味恒甫的好时光。
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http://bbs.cenet.org.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10&replyID=247879&ID=307243&skin=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28 20:47:25
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经济学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8 21:37:59
  

Danyang Xie
Professor
Email: dxie@ust.hk Ph.D.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2
B.S.      Mathematics, Wuhan University, 1983

Personal Home Page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 Head and Professor, HKUST, April, 2007-June 2010
  • Professor and Senior Wei Lun Fellow, HKUST, January, 2006- July, 2007
  •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Senior Wei Lun Fellow, HKUST, July 2004 - December, 2005.  
  • Special Appointment Professor, Tsinghua University, July 2002 - June 2005.  
  • Senior Economis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November 2001 - July 2004.
  • Economis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July 2000 - November 2001
  • Associate Professor, HKUST, July 1998 - August 2002.
  • Assistant Professor, HKUST, July 1993 - June 1998.
  • Assistant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Montreal, June 1991 - June 1993.
  • Visiting Scholar,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July 1996 to December 199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9 19:46:39

http://zouhengfu.blog.sohu.com/56349790.html

我是张尧庭的学生

谢丹阳

[恒甫按:学弟谢丹阳现任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和系主任,他比我行.我请的人都比我行!]

2007年7月18日

张老师走了。据说他走的很安详。是的,一位老师,如果能被那么多的学生铭记在心,临终时一定很安详。
我是那众多学生中的一员。其实,我并不够格做他的学生。我既不是他的硕士生,也不是他的博士生。我是他的本科生,武汉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79 级。
80 年代初,张尧庭老师在武大主办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讨班。研讨班成员为本科2年级以上的学生。张老师在我们2 年级学生中选了3 名:吴黎明,纪瑶华,和我。
现在看来,三人当中只有吴黎明够格称作他的学生。吴现任法国Blaise Pascal 大学应用数学系教授。
我于1985 年留美攻读经济学,起初就读于罗彻斯特大学。后随导师 Paul Romer 赴芝加哥大学及斯坦福大学,最后于1992 年回芝加哥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现任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
但是,我仍自称为张老师的学生,因为他对我的关怀和我从他那里学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大四那年,我曾一度对自己的深度近视有所担忧。张老师听说后,忙给他在湖北医学院攻读医学统计博士的学生们打电话请他们帮忙找眼科专家。他还亲自带我去了医院。张老师出国访问前,嘱咐我报考他的研究生。
记得高考的时候,最痛恨的就是政治科目。考研究生时,我干脆就没考政治。虽说我3门课总分已达4门课总分录取线,而且张老师和邹新堤老师也从中解释,研究生院终究未敢录取。我失去了成为张老师研究生的机会。
张老师和邹新堤老师通过另一种形式将我留在了武大。这使我后来有机会成为张老师《计量经济学》的助教。其实我并没有学过《计量经济学》,老师是给我一个与他的研究生一同学习的机会。谁曾想我就此转向了经济学。
我出国留学前,张老师正好要出差,请我替他看家一个月。他叮嘱我多听他收集的英文磁带,并用他的打字机练打字。说这些都是留学必需的。我看家水平一般,大约仅体现一个“看”字。姚琦伟不仅多次替张老师看家,而且会替张老师理家。姚现任教于伦敦经济学院统计系。
大四那年,我选修了张老师给研究生开的凸分析。学了很多关于矩阵的不等式和极值求解。那段时间,张老师常在国内外访问,课程主要由李照海代讲。李现任乔治华盛顿大学统计和生物统计学教授。我在国际货币基金华盛顿总部工作的4 年中(2000-2004),曾与李照海有过几次节日互访,每次总要谈起张老师。
张老师亲自讲课的日子不多,但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他强调对公式的理解要透彻。
他举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求不定积分 ∫ sin2 x dx 。大多数读者恐怕得花10 来分钟。不信请试试再看(脚注1).
张老师还要求大家对复杂的概念或公式先了解其最简单的情形。比如线性代数中将一组独立向量Gram-Schmidt 正交化的问题。其实就是要构造一组正交基,即正交化加上单位化。不妨先看一维情形,即实数轴。一维情形无所谓正交化,只有单位化。而对任一非零实数x ,可用x / x x / x2 将其单位化。前者似乎很难推广到多维情形。而后者经过思考,发现是可以推广的:即可将n 维满秩矩阵X 通过
Y=X(XX)−1/ 2 得到正交矩阵Y 。(脚注2)
这套由简到繁思考问题的方法我一直在采用。我发表于经济理论杂志(JET 1994)上的一篇论文正是利用这种方法得到了前人未能料到的结果。
张老师对矩阵四块求逆应用的熟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在转到经济学领域后原以为这辈子会跟四块求逆绝缘的。没曾想在研究Leontief 系统的存在性和可解性问题时,居然用到了四块求逆这绝活。这篇发表在经济学通讯(Economics Letters1992)上的文章可以说是我所有论文中最无着轻重的,但从纪念张老师的角度来看,却是最值得我自豪的。
最后一次见张老师是1994 年。那时我应邹恒甫的邀请,去武大讲学。开讲前张老师到场简单的讲了几句。大意是:你们都是很聪明的学生,就好比锋利的钉子。可是如果没有老师象铁锤能那样敲打你们,你们的学问就钻不进去。过去我就是这样敲打谢丹阳他们的,现在轮到谢丹阳敲打你们了。
这期间,邹恒甫,张老师,和我一起去见过校领导。记得当时张老师一开口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必须先成立武大高级经济研究中心,才能名正言顺地邀请象谢丹阳这样的海外学者经常回来讲学。武大高级经济研究中心不久正式成立。
一晃十多年过去。张老师已离我们而去,这是令人深深痛惜的。张老师,我原订与恒甫一起去看您的计划只有延期了,不过迟早我们会有机会再见的:到时恒甫会跟您详谈武大高级经济研究中心及其兴衰与演变,这里学生我先作此文以致怀念。
张老师,您对中国统计学界的影响是巨大的;您对众多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我曾受教于您和被您敲打过,那是我一辈子的幸运。

[恒甫按:对不起,这博客里放不了数学公式.大家原谅!我们正想办法把谢丹阳的文章的PDF贴出来.]
1 见到 cos(2x) ,我们都知道它等于cos2x−sin2x=1−2sin2x。 但见到sin2 x ,我们很少立刻想到它可被表示为1 cos(2 )x。如果你对余弦倍角公式了解得透彻并立刻想到了这种联系,解这道题只需30 秒。
2 如果你不了解非负定矩阵的平方根是何意,请参见任何矩阵论书籍或Wikipedia 相关条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3 15:00:18
文科出生的学者强调数学基本功倒是真的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8 20:02:29
武大v5啊,牛人辈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