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经济学的立论依据与研究定位的新视角——基于空间经济学角度
伴随着流通经济实践的发展,反映流通经济运行内在规律并促进流通经济发展的流通经济理论研究和创新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现代流通成为经济运行的先导力量,流通运行的模式和业态在不断创新,流通运行过程和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和延伸,因此,对流通运行全过程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是流通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现实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但是多年来对流通经济的研究并不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原创性理论缺失,研究方法陈旧,加上西方经济学的不断强化的“帝国主义趋势”,使得流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入,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三次产业的比重和结构日趋合理,整体经济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由生产决定变成了市场(需求)主导,原有的经济运行体系和模式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建立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立论基础的对交换和分配即流通的研究是否还有其必要性?流通经济学能否找到更适应当今开放经济运行模式的立论依据而构建起完善的学科体系?回答是肯定的。而空间经济学的兴起及其理论发展也许可以成为研究流通经济的新视角。
此外,我们研究流通经济问题其实是基于一些特定的背景的。首先,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的流通分配都是由国家计划统一管理和支配的,主要是通过计划指标来实现分配的,这就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来执行,这些专门的机构就是当时的物资部门(包括物资公司和物资局及其各种专业公司)。由于行政的存在隶属关系,物资局也是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延伸到县区一级即从上到下设置的,这就使得生产资源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之间必然要经过一个或多个中间环节,由此构成了一条包括从生产厂开始,经由若干中间经销机构,最后到消费者的流通渠道,这就构成了流通经济研究的一大内容——流通渠道。其次,新中国建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执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以马恩列斯的理论作为政策指导方针,因此,很多研究的立论基础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相关的理论。因而我们接受的较多的是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过程所包含阶段的划分,这奠定了我们进行流通研究的基础。再次,学校所处的特殊行业背景也决定了对流通问题的特别关注和系统研究。在当时的机构设置中,商业部和物资部是分离的,商业部主管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物资部主管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分配。最后,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了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的作用已经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托于计划体制的原有的物资部门或物资行业已经不再有当年的辉煌,对流通的研究也随之陷入窘境……起源于二十世纪末的新经济带来了互联网的兴起以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快速便捷的网络交易平台对于后台配送货系统提出了强大的需求,由此引发了全社会对于物流问题的广泛关注。作为流通过程的三大运行要素之一,物流热的兴起给整个流通行业又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对整体经济和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流通的内涵、流通的模式以及流通渠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流通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流通的作用已经从原来的生产附属演进到了引领市场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因此,流通理论的研究不可能停留于原有立论基础和框架体系,必须进行流通理论的创新,以适应不断深化的改革进程和市场化发展的步伐。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总结一句话,请各位评鉴:传统的流通是为生产与产品、产品与市场之间的要素流动而提供服务的一个存在于生产部门以内服务机构;现代流通发展成为独立的服务型产业,在一体化的社会产品供应链中充当流通中介的服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