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师平时很辛苦地备课、教学,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依旧很难提升,让很多新教师们都为之头疼。学生的学习成绩提不上来,由此可以看出,老师的教学效果肯定有影响。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
一、相近概念的几个辨析。
1."有效"和"无效"、“低效”和“负效”
“有效”一词来自于“effective”一词的直译,意为一个项目或某项活动的预期目标。成就的程度效果有大小之分,当以较小的付出获得较大的期望目标时,即称为效果有效。相反,当付出的代价太大而得不到回报或未达到预期目标时,无效的、低效的甚至是负作用的都有。“有效”和“无效”在教学活动中是否存在,对此,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是有效的,实际上,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事件,比如教师在公共场合指责学生,对学生进行批评,严重损害学生的自尊、自信,是一种无效或负效教学行为。
“低效教学”往往表现为:课堂秩序混乱,对学生的认识有误,无法实现预习。课程目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认识不够全面,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传授不够有效。孙亚玲提出了“负效果”的概念,认为“负效果”就是指教学行为给学生带来伤害或负面影响的结果。比如,老师在课堂上暂停讲课内容,对学生讲小话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因为对学生的批评和指点,耽误了全班学生的时间,减少了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责备和强化学生的行为,使学生会再一次出现消极行为,教师这种行为就是消极效用行为的表现。
二、有效教学的核心:认识教学的本质。
教学有效性本质上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果达到预期的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就是“激发、操纵、形成学生的学习活动,以求获得个体的心智内容、心智过程,“物化人的本质能力”在心理状态、心理现象中的再生与转化,然后教导。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比如,一些学者认为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学者所认为的教学过程即学生获得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教学活动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的获取、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认识活动与改造主观世界、发展个性的和谐统一。还有学者认为教学活动本是从信息论、系统论等角度对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作为一门复杂的学科,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对于教学本质的不同认识,使学者们对有效教学有了不同的理解。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高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教学成果。教学效果好,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满足了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价值需求。
有效教学就是要做到效率高、效益好、效果好。
高效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成为激发、保持、发展学生学习的动力。
习作,相对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有效果,有效益的高效教学。
要使学生得到有效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有效的教学来促进,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靠有效的教学来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高效教学是指教师在具体课堂情境下,以正确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灵活运用教学。
专家学者对有效教学的判定众说纷纭,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借鉴学习,还要不断摸索,课后复盘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反思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让学生更能有效主动地去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