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尤其是,中国的地区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区域间的市场分割程度越来越低,区域的经济发展已不再是区域内部要素投入驱动的结果,生产要素和劳动产品在不同地区与不同行业间更加自由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现实也促使人们将目光转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方面。显然,如果地区之间没有联系或联系甚少,就无需审视经济发展中区域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维度,但如果区域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较大,区域间的空间关联就必须成为区域经济分析中的一项明确而重要的内容(Perter D.B. and R.E. Miller, 1990)。那么,中国不同区域间经济的空间关联关系具有怎样的特征呢?Poncet(2001)较早地利用了边界效应(border effects)方法来研究中国省区间的贸易联系问题,基本结论是,在1987~1997年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各省的开放程度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各省间的贸易联系却下降了;Poncet(2005)利用同样的方法,从产业关联的视角进一步分析了1992~1997年间中国不同省区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得出了中国国内市场分割进一步加剧的结论。黄赜琳、王敬云(2006)同样根据边界效应方法,发现中国地方之间市场的分割程度相当于欧洲统一大市场内部独立国家之间的情形,即不同地区间农业市场的分割情况最为严重,商业运输业其次, 紧接着是轻工业、采选业、重工业等。
本文的研究仍将关注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关联问题,但与上述研究不同的是,我们采用区域间的投入产出调查数据,从区域层面考察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关联特征。我们的基础数据来源是国家信息中心在各省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调查并结合非调查方法所编制的1997年与2007年中国8 地区17部门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这一数据来源显然要比上述边界效应方法有着更丰富的区域间贸易流资料,因此对区域间关联关系的考察也更加接近现实。本文的后续内容安排如下,首先给出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的测度方法,第二部分对中国8区域的空间关联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第三部对全文进行简单的总结。
补充内容 (2012-6-17 10:26):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