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产业经济学
5032 8
2011-03-29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尤其是,中国的地区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区域间的市场分割程度越来越低,区域的经济发展已不再是区域内部要素投入驱动的结果,生产要素和劳动产品在不同地区与不同行业间更加自由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现实也促使人们将目光转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方面。显然,如果地区之间没有联系或联系甚少,就无需审视经济发展中区域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维度,但如果区域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较大,区域间的空间关联就必须成为区域经济分析中的一项明确而重要的内容(Perter D.B. and R.E. Miller 1990)。那么,中国不同区域间经济的空间关联关系具有怎样的特征呢?Poncet2001)较早地利用了边界效应(border effects)方法来研究中国省区间的贸易联系问题,基本结论是,在1987~1997年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各省的开放程度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各省间的贸易联系却下降了;Poncet2005)利用同样的方法,从产业关联的视角进一步分析了1992~1997年间中国不同省区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得出了中国国内市场分割进一步加剧的结论。黄赜琳、王敬云(2006)同样根据边界效应方法,发现中国地方之间市场的分割程度相当于欧洲统一大市场内部独立国家之间的情形,即不同地区间农业市场的分割情况最为严重,商业运输业其次, 紧接着是轻工业、采选业、重工业等。

  本文的研究仍将关注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关联问题,但与上述研究不同的是,我们采用区域间的投入产出调查数据,从区域层面考察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关联特征。我们的基础数据来源是国家信息中心在各省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调查并结合非调查方法所编制的1997年与2007年中国8 地区17部门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这一数据来源显然要比上述边界效应方法有着更丰富的区域间贸易流资料,因此对区域间关联关系的考察也更加接近现实。本文的后续内容安排如下,首先给出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的测度方法,第二部分对中国8区域的空间关联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第三部对全文进行简单的总结。

补充内容 (2012-6-17 10:26):
(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29 15:15:35
一、中国经济空间联系测度方法
  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研究多区域经济的空间联系以及不同区域间经济的相互影响首先是由Walter Isard1951)进行的。Isard关注了区域经济研究中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每个区域内的经济活动结构,另一是各区域间经济的空间联系状况。Isard在他开创性的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中,通过以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投入系数分块矩阵的主对角线子矩阵来反映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以非主对角线子矩阵来反映区域间经济联系的方式来刻画区域经济研究的这两个主要特点。Isard之后,许多学者致力于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其中,对区域间经济联系程度最具综合性的测度指标当属通过投入产出矩阵测度的区域间的后向联系(backward linkage)与前向联系(forward linkage),它们分别对应着Leontief需求驱动型投入产出模型(demand-driven model)与Ghoash供给驱动型投入产出模型(supply-driven model)。当然,这两类系数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直接联系与完全联系[2]。下面,我们以图示的两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为例,给出两区域间的空间联系的测度方法。



  一个两地区的Leontief需求驱动型投入产出模型可记为:



  通过模型(1)式还可得到区域1的区域内完全后向联系以及与区域2的区域间完全后向联系的测度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投入产出分析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技术,适用于短期分析,因此Leontief需求拉动型模型与Ghosh供给驱动型模型都有着自己的假设前提与分析视角。Leontief需求拉动型模型是在强调价格不变的前提下,考察最终需求量的变化对总产值带来的需求拉动性的影响;而Ghosh供给驱动型模型是在强调产品数量不变的前提下,考察初始投入成本的变化(如工资水平的增加)对总产值带来的成本推动性的影响(Oosterhaven1996Dietzenbacher1997;潘文卿、刘起运,2004),当然也可以用来考察进口品成本的变化对总产值的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9 15:17:46
二、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联系
  对中国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的测度建立在两张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之上。第1张表是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IDE)与中国家信息中心联合开发的199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第2张表是由国家信息中心、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这两张表的规格相同,都将中国经济按地域划分为8个地区: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都市(北京、天津)、北部海岸地区(河北、山东)、中部海岸地区(江苏、上海、浙江)、南部海岸地区(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北地区(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以及西南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在产业部门划分上都按相同的9部门、17部门二个层次划分[3]。在下面我们对中国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的分析中,是按17部门的测算结果展开分析的。

  (一)中国8地区经济的后向联系

  1、产出的直接后向联系

  表1列出了1997年与2007年中国8 个区域的区域内直接后向联系与区域间直接后向联系的测度结果,为了考察各区域与进口品的直接联系,也同时列出了对进口品的直接联系测算值。

  表1的数据显示,从1997年到2007年,区域内的直接后向联系值与区域间的直接后向联系值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从区域内直接后向联系值看,8个区域中除南部沿海地区外,其他7个地区的区域内直接后向联系值有着普遍的下降,如中部地区的对内直接联系值由1997年的0.560降到了2007年的0.507,意味着中部地区1亿元总产品的生产中,需要直接消耗本地区产品的量由0.560亿元降到0.507亿元。对区域内直接联系值的下降也就意味着对区域外的直接联系值的上升。表1的数据显示,1997~2007年间,中国8个区域的区域间直接后向联系值除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与南部沿海地区外都有着普遍的上升,如中部地区的区域间直接联系值由1997年的0.089上升到了2007年的0.126,意味着中部地区1亿元总产品的生产中,需要直接消耗其他7 个地区的产品的量由0.089亿元上升到了0.126亿元。

  由于各地区产品的生产中,降了对国内其他地区产品存在直接消耗外,也对进口品有所消耗。为了更清晰地考察各区域对国内其他地区的区域间直接联系的变化,我们也同时测算了区域间直接联系值占区域内直接联与区域间直接联系合计值的比重,这一比重的上升,意味着区域间的联系相对区域内的联系更强了。表1的结果显示,除南部沿海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外,其他各区域的区域间直接后向联系占全部区域直接后向联系比重都有不小程度的上升。例如,随着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地位的逐步确立与对外联系的日益加强,北部都市与北部沿海地区的区域间直接后向联系的占比分别由1997年的18.6%12.7%上升到了2007年的37.4%17.5%;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西北、西南与中部地区的区域间直接后向联系值的占比也都大致提升了7个百分点。因此可以认为,中国8大区域的直接经济联系在1997~2007年的10年里程现出如下变化特征:区域内部的直接联系有所下降,而区域间的直接联系上升了。

  最后,从对进口品的直接联系值看,各区域对外联系程度的加强,也表现在对进口品中间消耗的上升方面。表1的结果显示,除南部沿海地区外,其他7个地区对进口的直接联系值都呈现上升趋势。可见,10年来随着中国融入全球产业链程度的加深,各地区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9 15:27:26
(全文)陈杰(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 潘文卿(清华大学)
附件列表

我国的区域经济联系.doc

大小:213.5 KB

只需: 2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30 21:52:09
楼主有点贵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31 21:28:59
有点抢钱的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