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意。1则知识需要组合,不读万卷书不算读书人。2则拥有成本太高,书房,保管,查阅,使用==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e=1&from^^uid=1438346
解释下:
曾经,著名的新东方玉米糊大忽悠老师MS说过,本科毕业如果不读过200本,不算好学生。个人对此嗤之以鼻,这么说吧,200本书,只是我本人9岁时大半年的阅读量。当然,那时读的都是科普,哲学,文学,航海传奇,欧洲戏剧,北欧神话,民间故事,侦探小说,战争故事,伟人传记,十万个为什么,这些没有科学含量的书。因为那时智力水平有限。能够理解的实在不太多。等到中学以后,个人的业余爱好比较集中了。喜欢看一些有点养分的书。比如一些能够与课本结合的理论性读物,包括圣经,哲学史,史记,资本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以及计算机应用之类。因为可以和考试的内容密切结合,中学老师多是学术半成品。读一点比他们的智力水平高的原创理论,基本上,考试卷子可以预测到85%以上。(当年高考的数学试卷,猜题面准确率约为86%。)只有读书比老师还多,才能考出让内心满意的成绩。于是,等到读本科时,读书量已经比较多了。当然,由于本科学的是一种类似系统论的学科,相当需要天赋和运气的领域,本科的闲暇时间又多起来,干脆把金庸,古龙,白先勇,村上正树,米兰昆德拉,加西亚马尔克斯,诺贝尔·高,莎士比亚,甚至倪匡,琼瑶,玄小佛,统统读了一遍,或几遍——毕竟,生活在庸俗的世界,三俗的中国,不可能不读点具有时代特征的书。等到本科毕业工作以后,事业,生存,继续学习,终身教育,更是不敢放松!!最倒霉的是,2007年以后,不小心进入了现在这个圈子,与金融有关,于是,继续读书,大量读书,成了比每天吃饭睡觉还重要的事情,每天的工作时间,路上交通时间,可怜的休息时间,除了抽烟,思考,上厕所,好像都在读书——不读?怎么行!!!而且,如今的文化产品实在太多。纷繁复杂,花样繁多!时间少得很,也不可能去图书馆,于是——
    就必须买书回来读。好的书,还要送给圈子里的老少爷们,即使是竞争对手或客户关系,大家也只有在“应读的书”“能够交流的专业共识”这些方面才能达成一致,才有“圈子”的意义!
    以2008年至今我个人的实际付出来说,最紧张时每月买8-10本书。2010年好一些了,每个月的“被迫阅读量”大概只有3本左右,其余的都上网看电子的。(看成了“青光眼”,养了一些日子,这是后话。) 而这些不断购买的书,不算专业的大部头;仅仅是单册,平均也要35-40元左右,金融危机以后,家里又添了600多本书,有天发现没地儿放了,想处理掉,算算价格,差点没背过气去!比这三年添置的电脑还贵!
    还有就是,书的总拥有成本!要读书,就要有环境,哪怕只有一个书架,要不要一平方米?一平方米在北京一次性购买要多少钱?5-6万元人民币!一平方米一次性运营维护取暖物业要多少钱,我家装的是普通实木地板,我整整攒了3年半!还有取暖费物业费照明费,分摊到“这一平方米”。老弟,书的总拥有成本实在太贵了!!!
    当然,以上所说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所谓受教育也就是混口饭吃,不考试不读书,工作以后,家里除了手纸,连带字的纸都没有!另一个是功成名就了,根本就不需要继续读书了。算是尼采那种特级大忽悠型的。那偶就只有一个“佩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