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851 3
2011-03-30
经验研究常用的回归分析,试图找出变量之间的因果、相关关系,证明(准确的说是证伪)关系的存在或不存在,存在形式,等等。做研究的人,经常会因为一个闪光的idea而兴奋不已,并迅速组织数据、飞快的击打鼠标和键盘,但失望的发现,回归结果星星少得可怜。这个时候,也许是机会要出现的时候,细细思考为什么不显著,或许会柳暗花明。我想分享的一点是,要深入了解现实,避免大样本的回归掩盖了众多细节问题。直接用例子说明吧!
        假设想研究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相信这是一个很热的话题)。先从文献、规范分析的角度,大概可以发展出一些假设。例如,国有公司的股权激励是否促进了业绩增长。好,接下来,省去样本的选取等环节,直接分析代理变量的设定。业绩,一般是财务业绩和市场业绩,这里暂不关注。如何反映激励这个变量呢,可以是哑变量(有与无),也可以是连续变量(激励的强度,如激励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或股份的大小),假设我们使用的是后者。根据文献,我们提出假设,激励越多、业绩越好,或者是存在二次关系,即所谓的U型或倒U关系。然而,回归结果在有些情况下是很让人挠头,不显著。问题也许就在激励变量的设定这里!因为我们关心的是,激励越多,高管和其他激励对象的努力程度越高,业绩肯定受到推动而上升。但是,如果追究细节,深入阅读公司的激励方案,就会发现,不是所有的激励都在“激励”,而可能是利益输送型的“福利”(激励还是福利的问题,国内的吕长江等人有一篇很好的研究)。如果公司设定的激励方案中的要素,如业绩门槛极低,等待期很短,股票授予价格是市价的五折,这时候激励就可能是福利,福利的结果是利益从股东流向激励对象,而不是二者的共赢。此时,激励越多业绩反而越差!相反,能够是把果子挂的稍微高一点,激励高管要努力跳起来摘果子的方案,才有激励越多业绩越好皆大欢喜的局面。到这里,问题就很清楚了,样本需要更加细致的分类。尽管这样做需要大量的手工数据处理,但是效果肯定会好一些。再如,一家新上市的公司,因为之前的创业元老都有股份,但是上市之后还要二次创业,很多公司聘请职业经理人的加入。但是,同样是高管,有些人有股份而有些人没有,会出现不公平感而影响团队的合作。此时,通过股权激励平衡新老高管利益,它一定能够带来也记得提升吗?外部人很难判断,但是对研究人员而言,这就是一个需要仔细琢磨的样本,因为这样的激励很可能只是营造了一团和气,而不是提升管理团队的士气。囿于资料、人力的限制,在研究中几乎没有办法对此类情形作出准确甄别和判断,但这些样本确实会给研究结果带来麻烦。因此,当回归结果不显著时,能够深入阅读几家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在延伸阅读一下它们的年报、媒体报道,或许有助于找到新的思路。如果能够找到足够详细、给力的资料,做个案例分析,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30 08:55:51
不错,值得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30 08:56:17
现实中归回关系泛滥,探究问题的实质以及回归背后的故事很少了,顶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7 04:35:48
楼主,欢迎你公开发帖质疑,可是何必要匿名评论?我从不担心因为有人反对我的理论而导致有所损害。我欣赏你这篇文章所推荐的关于“是福利还是激励”的观点,也认为你说的把目标设置高些有道理,可是,你细深究过目标实现背后的细节了吗?还有股权授予所引发的太多太多可能影响对被授予者个人的激励效果及其他与他贡献相当或不相当的其他人的激励效果的问题?而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在此方面能做到许多许多非常好的设计效果,包括你说的什么“绩效很难精确化等等的实施成本问题”、“基础绩效与关键绩效的协调问题”等等,还有诸如“各期绩效奖励标准不同导致按贡献进行动态化的标准不一致”等等,这些都在我的考虑之列并且已经很好地解决。不过,现在最新成果还不能公开,这个原因你懂的。另外可能要纠正你一下,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并不是仅针对股权激励而做出的,它首先是一种薪酬管理模型,确切应该叫“薪酬股份化动态激励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