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研究常用的回归分析,试图找出变量之间的因果、相关关系,证明(准确的说是证伪)关系的存在或不存在,存在形式,等等。做研究的人,经常会因为一个闪光的idea而兴奋不已,并迅速组织数据、飞快的击打鼠标和键盘,但失望的发现,回归结果星星少得可怜。这个时候,也许是机会要出现的时候,细细思考为什么不显著,或许会柳暗花明。我想分享的一点是,要深入了解现实,避免大样本的回归掩盖了众多细节问题。直接用例子说明吧!
假设想研究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相信这是一个很热的话题)。先从文献、规范分析的角度,大概可以发展出一些假设。例如,国有公司的股权激励是否促进了业绩增长。好,接下来,省去样本的选取等环节,直接分析代理变量的设定。业绩,一般是财务业绩和市场业绩,这里暂不关注。如何反映激励这个变量呢,可以是哑变量(有与无),也可以是连续变量(激励的强度,如激励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或股份的大小),假设我们使用的是后者。根据文献,我们提出假设,激励越多、业绩越好,或者是存在二次关系,即所谓的U型或倒U关系。然而,回归结果在有些情况下是很让人挠头,不显著。问题也许就在激励变量的设定这里!因为我们关心的是,激励越多,高管和其他激励对象的努力程度越高,业绩肯定受到推动而上升。但是,如果追究细节,深入阅读公司的激励方案,就会发现,不是所有的激励都在“激励”,而可能是利益输送型的“福利”(激励还是福利的问题,国内的吕长江等人有一篇很好的研究)。如果公司设定的激励方案中的要素,如业绩门槛极低,等待期很短,股票授予价格是市价的五折,这时候激励就可能是福利,福利的结果是利益从股东流向激励对象,而不是二者的共赢。此时,激励越多业绩反而越差!相反,能够是把果子挂的稍微高一点,激励高管要努力跳起来摘果子的方案,才有激励越多业绩越好皆大欢喜的局面。到这里,问题就很清楚了,样本需要更加细致的分类。尽管这样做需要大量的手工数据处理,但是效果肯定会好一些。再如,一家新上市的公司,因为之前的创业元老都有股份,但是上市之后还要二次创业,很多公司聘请职业经理人的加入。但是,同样是高管,有些人有股份而有些人没有,会出现不公平感而影响团队的合作。此时,通过股权激励平衡新老高管利益,它一定能够带来也记得提升吗?外部人很难判断,但是对研究人员而言,这就是一个需要仔细琢磨的样本,因为这样的激励很可能只是营造了一团和气,而不是提升管理团队的士气。囿于资料、人力的限制,在研究中几乎没有办法对此类情形作出准确甄别和判断,但这些样本确实会给研究结果带来麻烦。因此,当回归结果不显著时,能够深入阅读几家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在延伸阅读一下它们的年报、媒体报道,或许有助于找到新的思路。如果能够找到足够详细、给力的资料,做个案例分析,也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