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产业经济学
2693 1
2011-04-01
中国改革报2010年11月8日
尽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一个高频词汇,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但由于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加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差别大,不少官员、学者、企业家对此存在一些理解上的误区,很有必要纠正。
  口号论
  当前一些地方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给人的感觉是赶时髦,甚至是跟风炒作。其实,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结构变迁,结构变迁推动着经济增长,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贯穿于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业转型升级是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各地多年来都在产业转型升级,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其重点不一样而已。产业转型升级的目的是适应世界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产业能够比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同类产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综合素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竞争力最终是国际产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就是各国同产业或者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
  宏基(Acer)集团创始人施振荣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说明了制造业的价值分布情况。在价值链两端(研究开发、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物流管理、金融服务等)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高,而中段(加工、组装、制造等传统的制造业行业)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低。因此,成功的企业总是尽力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以便提高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香港利丰集团的董事会主席冯经国指出,在综合物流从原料到消费的整个价值链中,制造环节产生的价值只占1/4,而3/4都是交换环节产生的,因此后者最具降低成本的空间,被称为能够提供更高附加值和盈利率的“软三元”。不难看出,转型升级就是要不断地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在“软三元”中找利润空间。
  穿马甲论
  有人说,产业结构升级是产品升级,就是穿科技马甲。认为只要一家企业从塑料制品转产LED灯具,或者从装配摩托车转行为装配汽车,就算是产业升级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同样应该规避这一选择陷阱,产品变化不等于是产业升级。无论生产服装还是LED,如果只是停留在价值链最低端的组装环节,扒下高科技的“马甲”之后会发现其效益增长方式并无任何变化可言。如果在低碳产业还是做组装加工,那利润仍旧相当低。我国有些地方多年来说是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其实他们只是在做些铸、锻、金属加工等粗活,至于现代装备的心脏———数控部分,则完全从国外进口。以汽车行业为例,KD(组装)有三种主要形式:CKD为全散件组装,SKD为半散件组装,DKD则是车身大总成,装上轮子就是整车。
  唯技术论
  一说到产业升级,大家想到的就是引入高技术,做高劳动力附加值产品和行业。但是什么是高劳动力附加值行业?基本上高劳动力附加值行业都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须要大量的前期投入或营运资本,很多高劳动力附加值行业也不一定盈利。例如做名牌,所需的推广和维持品牌的成本远高于一般人的想像。即便是名牌老大LVMH的2009年净营运利润率也不过是11.6%,而Hermes是15.8%,比中国制造业的高一些。这说明高科技、高劳动力附加值行业不是想象中的那般简单,需要的是更多的前期投入,但对资本实力欠缺的中小企业显然是不合适的。目前存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是主要靠密集劳动来运作的,这类企业迫切需要对自身进行提升。
  产业无望论
  有些人认为,转型升级是喜新厌旧,传统产业没有希望,属于要被淘汰的夕阳产业。其实不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或夕阳思维。例如,地球上的物质之所以区分为“资源”和“废物”,取决于工业技术和工业需求。工业技术水平越高,工业经济体系越发达,地球上的“资源”就越多,即更多的物质可以成为“资源”,甚至连垃圾都可以变为资源。从科学的彻底意义上说,只要有发达的工业,所有的物质都是资源。同样是制作服装,意大利的Zara和瑞典的H&M能够抓住行业的本质,减少前导时间达到快速反应,取得了骄人的市场业绩。虽然学者们对传统产业的解释有所不同,但一般都是从使用技术的先进程度和产业本身的发展时间而言的,所以说传统产业改变技术和管理制度,仍可以变成现代产业。如东莞大朗将技术创新视为灵魂,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电脑编织机取代传统的手摇机,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还将产业链向研发设计、品牌创造等上游延伸。2010年上半年,东莞大朗镇规模以上毛织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1.4%,利润同比增长115%,订单量同比增长40%以上。
  速效论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非朝夕之功。尚启君的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持续时间最长,占了发展期间的60%以上。美国自1814年~1980年约为17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110年,占64.7%;日本1868年~1986年约为12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80年,占75%;台湾1950年~1990年为4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5年,占62.5%;韩国1960年~1990年为3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0年,占66.7%。各国和地区工业化发动之时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工业之比一般为75:25。这说明,劳动密集型工业份额下降和资本密集型工业份额上升是相当缓慢的,有一个持续演变的过程。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的过程将有所缩短,但也不能苛求一日之功。
  肥水外流论
  一些地方认为,把一些传统的、丧失优势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容易造成地方产业的“空心化”,地方的经济将一蹶不振。这种观念的错误在于,他只看到了“腾笼”的一面,没有看到“换鸟”的一面。我们说,传统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就能腾出许多宝贵的空间,为企业拓展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创造条件。例如,可以在本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发展高附加值的技术研发、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和现代服务业,促进本地就业向服务业转移,降低本地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依存度,提升本地产业的层次与竞争力。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科学内涵
  产业结构转型是转变经济效益增长的是“类型”,不是“形式”,也不是单纯的“转行”,产业结构转型是指放弃目前从事的产业类型,向另一个产业类型转移,核心是转变经济效益增长来源的类型。转行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未必转型,转了型未必转行,只有效益类型改变的转行才是转型。产业转型包含着转型目标、质量、路径、布局等几方面的问题。
  产业升级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产业之间的升级。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二是产业内的升级。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纵深化发展,实现高加工度化与技术集约化的趋势。产业内的升级产业自身的纵深化发展,是一种产业深化。对一家企业而言,产业升级是在本产业内由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移动,通过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巩固企业的产业地位。从更深层次上讲,产业升级意味这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有三项指标:高效化、高度化、合理化。多数论者在内都忽视了高效化,其实高效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内容。高效化是指低效率产业比重不断降低和高效率产业比重不断增大的过程。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也是有联系的,产业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是相互促进的,产业转型的方向是产业结构升级,如果产业长期不能升级则会陷入低质量陷阱难以自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4-1 17:05:05
我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确存在误区,谢谢楼主分享,以前我只注意了高度化和合理化,忽略了高效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