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921 1
2011-04-02
【佛教不否定任何一种哲学或思想】
  
  佛教对事物的认识大致分为五个层次性的内容(不严谨,仅是一般性的划分),我们仍杯子及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哲学名词举例:
  
  1、在一般的观察中,客观与主观是真实存在的,时间与空间也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具有表现与本质。
  2、在时间上稍细微的观察一些,当下客观针对主观是存在的。
  3、再进一步细微的观察,当下客观针对主观,是不存在的,但针对客观自身是存在的,而主客观不能分离,所以,当下的客观是同时既存在也不存在的。
  4、更细微的观察中,客观不存在、主观存在。但主观是有,而不是实有。
  5、接近真实的观察中,一切皆不存在,客观主观、时间空间、等等皆是不存在的,但这种不存在不是什么都没有。
  6、 (我只能打个空格,读者自己理解,用近似可理解的语言来说,人类可以理解的思维与语言无法达到与表述——‘不存在’的‘真实存在’的‘非不存在’的‘不存在’的内容)
  
【1】
  
  什么是一般的观察?就是最普通人的最粗略的观察。
  我拿到杯子了,杯子就是存在物,杯子的本质就是杯子的本身。
  杯子有产生与毁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刚才存在,不然我拿不到它,杯子现在存在,不然我现在无所拿,杯子毁灭前存在,不管我看没看到、拿没拿到它。
  杯子的内部在变化,表面也在变化,任何事物的每个最微小的细节到最大的整体,时刻都在变,只是变的程度,我们有的可以直接观察到,有的因为五官的局限能力而无法马上直接观察到。
  
  在这个基础上,主观对客观有认识,并有归纳、推理、分析、判断等内容。于是所谓辩证法、逻辑学、科学技术、美学、心理学等等学科产生,哲学与宗教也随之初步产生。
  在这个粗略的观察中,这些学科及相关的内容,都是成立的。不同的结论是从不同的角度而观察的结果,不存在正确与错误一说。道与物质就是一体的,在世界中是不可分割的,站在道的一侧看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道,站在物质的一侧看世界,世界就是物质。各种不同的结论,就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世界时得到的不同结果。当人们站在神的表现(想象、幻觉、真实感知、……)总之这个内容是在整个世界中客观存在的,所以,它仍是一个世界的侧面,你否定不了它(想象、幻觉、真实感知、……)本身,只能说它表述的方式,在自己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中,能否理解与接受的问题。
  
【2】
  
  什么是当下客观针对主观是存在?
  
  我现在看到了杯子,就是看到的事实,它就是当下客观存在的杯子。
  它以前存在过吗?存在过,但如果与现在的具体情况细分的话,以前的存在过的状态,针对当下是不存在的。
  至于杯子针对以前是不是存在,不用考虑,因为你针对不了以前,除非你能让时间倒退回以前,自己 现在 实际在 以前 的状态下观察杯子。否则那个以前,与现在有因果变化关系,没有存在关系。
  它可以(注意,是可以)被我承认在以前存在,但现在是站在现在的当下角度观察,现在不是以前。
  未来的情况也是如此。
  
【3】
  
  主观一体。我们观察任何一个事物,没有主观的参与,是根本不知道有事物的存在的,事物不被主观观察,就不会被主观表述与确认。
  
  杯子在我们面前,我们没看到时,杯子谈不上存在不存在,因为你在知道有这个杯子以前,是不可能明确说这个杯子有还是没有。只有当你看到了,杯子的存在针对你才成立。
  在你知道这个杯子存在以前,杯子针对别人是否知道、是否存在,由别人判断,因为这里细微的角度,不是泛泛的、模糊的、笼统的角度,笼统的角度,站回到第1阶段去说(即存在),这里的细微角度不考虑那种粗略的内容。
  我们说引力没有被我们发现时,就不存在了吗?存在,以没有引力名称的方式存在,并被我们观察着,苹果因为引力而掉下来的,我们是看到了,任何人在知道引力以前都直观的看见了物体从上往下落的引力表现。引力的表现,我们一直都在直观的感知。我们感知了,但没有经过判断确认引力时,引力在我们的认识中似乎是不存在的,但在感知中是存在的,我们只不过把它判断成另一种东西,比如我们认为苹果掉下来是笼统而模糊、泛泛的自然规律内容,而没有细微的分析到自然规律中的引力的这个小的部分罢了。
  如果说引力在发现以前就存在,可以,站回到第1阶段粗略观察的角度,完全成立,这里是细微的观察角度,不考虑这种成立性。如果站在这个细微的角度,只能承认在我们发现引力以前,没有引力 的 引力的表现 我们一直感知着。表述上只能近似精确到此。
  
【4】
  
  这个内容,很简单——万法唯心,心不可得。当我们细微到很小的情况下观察,一切就是心的显现,而心是找不到的。事物不存在本体,只有表现。
  杯子是不存在的,无论过去、当下、未来都没有这个杯子,杯子的表现有,但不是真的有,因为没有本体,杯子是不存在的,但杯子的表现有,只是心的影像的表现。而心是找不到的。心存在吗?可以说存在,但也可以说不存在。
  如果你的观察能力,无法达到,那就回到前几个粗略的阶段去讨论和研究。说明这个阶段的理论及观察方式,不适合你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水平。佛教承认你的观点在那几个角度上的成立性,不妨碍有观察能力和思维理解能力的人进行这个阶段的认识。各阶段不相干,没有矛盾性。
  
【5】
  
  在最接近真实的情况,不承认一切不在。甚至包括自性、心、佛陀、轮回、解脱、物质、精神、时间、空间、宇宙、等等,甚至这个不存在本身都不被承认。就这么简单。
  你不理解,同前,回到前几个粗略的阶段去讨论和研究,佛教承认你的观点在那几个角度上的成立性,不妨碍有观察能力和思维理解能力的人进行这个阶段的认识。各阶段不相干,没有矛盾性。
  
【6】
  
  这个阶段,只能通过禅定自证直观的进入真实状态去了解,已经不涉及语言内容。
  
  佛教的态度是不要站在一个粗略的观察点去认识细微的观察结果,也不要用细微的观察点去研究粗略的笼统的内容。在粗略的角度,认同粗略观察的内容,站在细微的观察角度,讲细微观察的内容。所以,佛教在净土的问题上,最明显,净土在哪?净土就在这个世界之外,是真实存在的;净土在心中;不承认净土存在。这三种说法,在佛教中都是成立的,站在不同的观察角度,皆成立,并不矛盾。
  
  【事实】你五官所感知的,在意识中的反映,不论真假,都叫事实。
  【真实】你感知到的,并且是真的,就是真实。
  【陈述】针对自己感知的事实,用语言尽可能描述出来。
  【推理】通过各种关系,在事实或认同的基础上,用意识找到一个在当下感知中无法感知的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自己感觉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并能自己感觉可以理解这种关系。给一个连小学物理都不懂的人讲相对论,你能理解,打死他也理解不了,不管你怎么推理。推理是不是可以被理解,与推理的正确性无关,只与接受推理的人理解能力有关。判断也是如此。
  【认同】别人感知到,并且说出来,或是别人听说,并说出来,你认为可以相信,并可以当成自己的事实去说的语言的内容。对自己的推理、猜测、判断结果的相信,也是一种认同。
  【猜测】与推理差不多,但没有因果的关系过程,自己仍感觉理解这个结果。
  【记忆】有过的事实或认同,但现在没有事实,被认同于意识中。
  【判断】面对事实,或是当成事实的认同、记忆等,通过推理等方式,确认其是不是真实的一种过程,结果就是判断结果。
  
  我们普通人,往往对以上内容不加区分。只要认同,都当成事实,生活中人们也知道自己是把认同“当成”事实,认同不是事实,所以,才有句话——眼见为实。但事实与真实,人们也不加区别,所以又有句话——眼见不一定为实。
  生活中笼统的所谓事实,是包括自己当成事实的一切内容,泛称事实。
  比如:有人说月亮上都是石头,我表示认同,我跟别人说的时候,如果有人不信,往往我们会说“这是事实”,但实际上,我们绝对多数的人并没有亲眼直观的看见月亮的表面。所以,往往很多人会反问别人——你看见了?这是站在事实的角度问的。对方不能回答时,就只能再反问——没看见就不是真的?这是站在认同的角度问,两者根本不是站在同一个角度上,所以这种互相反问没有结果。
  生活中的问题,往往出在把非事实当事实,比如,我们恋爱前推测可能的结果时,按道理怎么推怎么感觉可以成功,但这叫认同自己的推理结果,不是事实,但我当成了事实对待,结果事实出现了,与我们自己所谓的应该的事实不相符合,有些人就产生了痛苦,甚至绝望。
  生活中受骗是明显的例子,被骗,是每个人都有过的,不管是大的小的,玩笑式的,恶意的,被别人骗是最典型的拿认同当事实的例子。被自己的眼睛骗了,是典型的拿事实当真实的例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5-21 12:05:53
  
  顶一顶老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