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822 3
2006-08-31

什么是 1% 规则?

Posted by ShiningRay on 七月 20th, 2006

作者:Charles ArthurThe Guardian
翻译:ShiningRay

一个正在浮现的规则告诉我们——如果你的网站有100个人(一组)的在线量,只有1个会创建新的内容,有 10 个会与之进行交互(回复或者提供改进) ,剩下的89个就仅仅浏览一下。

在YouTube的统计数据中也显示出了几乎一样的情况。YouTube在18个月内就从零开始,占据了现在所有在线视频浏览的60%的份额。

数据显示出:每天有10亿次下载以及6,5000次上传——正如 Antony Mayfield所指出的那样,每次上传有1,538次下载——每个独立用户每月20m。

这个数据中的“创作者对消费者”的比率只有0.5%,不过是现在下最终解决还比较早,因为还不是所有人都发现了YouTube(还有就是下载比上传要方便得多,因为任何网页都能包含YouTube的链接)。

再思考一些其他的依赖社区产生内容的项目的统计数据,Wikipedia:Wikipedia所有文章的50%的编辑工作是由0.7%的用户来完成的,而有超过70%的文章是由1.8%的用户来撰写的。该数据来自Church of the Customer的Blog

从一些社区网站收集的早期的数据显示大约80%的内容是由20%的用户产生的,但是不断增长的数据量给出了清晰的图景,告诉我们Web 2.0的网站应该如何去思考。例如,一个网站如果是要求大量的用户交互和从用户创建的内容的话,它会发现10个人中有9个只是路过而已。

Yahoo的Bradley Horowitz指出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Yahoo:在Yahoo Groups(Yahoo的讨论组)上,“用户人口中的1%可能会创建一个讨论组;10%的用户可能会参与地比较活跃,同时实际创作新的内容——开启一个新的主题或者回复已有的主题;100%的用户可以从前面的用户的活动中受益,”他于二月份在其Blog上谈论了这一点

那么结论是什么?就是你不能对在线的用户期待太多。。问题在于——和现实生活一样——是如何找到构建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8-31 16:33:00
人们的1%的利他思想与99%的利己主义,在现实与网络中的一致,才导致这样趋同的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3 21:20: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5 19:14:00
生产消耗成本,而消费带来快感。从现实生活中“学雷锋”现象的稀缺程度看,网上无疑是利他主义的天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