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4815 9
2011-04-06
    尽管踏入学术圈子的时间并不长,但平时习惯于思索,故感受颇多,把它们记录下来,希望在指导自己的同时能有幸感悟到他人。
    我一直觉得个人的学术之路走到今天,有两件事情是很值得庆幸的。第一就是遇到了当年的硕士导师方*教授。所有认识他的人对他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术能力,更多的是因为他拥有许多人都不曾有的纯粹的学术精神和执着的科研态度。师从房导的那几年里,我学到的绝不仅仅是那浅薄的些许知识,也不是所发表的那几篇貌似唬人的文章,更多的当是做人的原则,做科研的路子和对未来自己学术之路的深思,这些都将影响我整个学术人生。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学知识的思路确实无限的,这就是育人的不同境界。我人生的第二件幸事便是遇见了现在的博士导师成#教授,其人和蔼,学术能力极强,更重要的是项目再忙也不忘抓学术,时间再紧也不忘关怀学生,这在当今的学术界已经是很难得的精神了。然而,我今天的目的并不是要夸谈一下自己的老师,或是炫耀一把自己的庆幸,要写的东西才真正开始。
一、搞学术不是没有创造GDP
    不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听见一些人(主要是一些读书或学术无用论者)的抱怨,他们讲:我们一坐一整天的,号称搞学术,到头来什么也没得到,工作还找不着,简直还不如人家农民工,至少他们还为国家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实实在在的创造了GDP。我在这里是要反驳这种观点的,每一个岗位都有它的价值,更何况科研,有些东西只是因为你没有意识到所以以为不存在。试问:没有科研人员,哪来的汽车,火车,飞机,环境污染谁治理,大气变暖谁应对,科研人员创造的不仅仅是GDP,其行为有更加深远的意义。这一点是所有的人都应该清楚明了的。
二、“老板”不一定都可恨

    在高校或研究机构待过的人,不论是研究人员还是学生应该对“老板”一词都不陌生,大家普遍认为,如今的硕导也好,博导也罢,都不再是当初的纯粹的以学术为目的的学者了,他们更多的时间也许不是花费在专心搞研究上而是花在满世界揽项目,拉课题上了,这种情景下的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也早就由之前的师徒关系“进化”为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了。这个时候,很多学生的思想就开始有些偏差了,认为:学生打进门开始成天就为“老板”干活,忙东忙西的,好像根本跟搞学术不沾边儿,心里也越发抵触,觉得被老师利用了,书白念,基本学不着东西。殊不知,学习更多地是靠自己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啊!我认为:过去纯粹搞学术固然好,一心一意,容易出成果。但是,那是过去的氛围造就的,现在的大环境很难给一个人静心研究的机会,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社会属性,不是独自封闭的,他的行为要受群体的影响。现在房价、物价那么高,生存压力那么大,你想纯粹搞学术的人能生存下来吗,即使不被淘汰,活的也是够寒碜的,即使付出多倍的努力,学术做得不错,那他收获更多的也不是RMB。也许又有人要说了,为什么总要把做学术跟挣钱放在一起呢,能不那么低俗吗?问题问得很好,之所以行为低俗,首先因为我们都是俗人,不是圣人,我们每天要面对柴米油盐,要住房,孩子要教育,想高尚也是需要有资本作为支撑的;其次,人不怕穷只怕比,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大伙聚在一起谈的不是学问,比的也不是学历,而是BMWAudi,房子和RMB,我这里并不是要大谈拜金,也不是崇尚铜臭味儿,只是平淡地陈述我们身边的现实环境。那么,生活在如此的现实环境下,人能不为其影响么?于是各行各业的劳动人员都被影响了,包括纯粹的科研人士们,他们开始转变战略,由之前的以科研和育人为目的转变为边科研边项目,力争在多发论文的同时,多拿钱。其实,这种思路是正确的,无可厚非的,对于导师们,一方面继续搞科研,发文章;另一方面,申请课题,基金,为国家完成课题,实现科技创新,为国家的现代化做贡献,同时也收获了不菲的项目经费,可谓是一石二鸟;于学生,老师只有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学生承担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为他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所以 ,那些成天抱怨的学生们,不要忘了,如果没有他们成天讨厌的课题,恐怕即使20好几了还得让家里承担学费,自己浪费时间和精力打工挣生活费,所以学生们也是直接受益人之一。所以,我们不能嫌少,哪个企业的老板会将挣来的钱都发给员工呢,更何况你的主要身份仍然是学生,是“学徒”,主要任务是学东西,没让你交学费还给你发补贴,难道还对不起你吗?
其实,导师们身份转变是时代的必然,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转变受益的是老师们,最受累的也是老师们,他们得一心两用,经常忙得心力憔悴。其实,最大的问题,并不是顺应时代的改变,而是有些导师,转变的火候没有把握住,以致近乎完全的放弃了学术,成天满世界应酬,拉项目,有用没用的全拉上,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搞钱。完全忘了自己还是一个被人称之为导师或者教授的人。这类人,毫无疑问是值得批判的,我想有些学生是因为师从了诸如此类老师的门下,才感慨万千,那么,他们的抱怨是值得理解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个别和普遍是有区别的,不能以偏概全,发表观点的时候要注意。
    另外,就像我之前所说的,这种转变应该称之为一种“进化”,是顺应时代的进步,不是倒退,转变成功下的研究者,正是将理论付诸实践,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实践者,能有效解决长期以来,理论研究结果不为所用,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这是由这些人半研究性半实践性,或者称半导师性半老板性决定的,他们的存在有不菲的价值。其实,国内早期就已经有了这类人的存在了,华罗庚这个名字大家应该很熟悉,他就是典型的代表。了解其生平的人应该都知道,华老前半生基本在从事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功,后半生一直都在基层进行实践,带领弟子们在中国广大的基层推广“双法”,为国家创造的巨大的经济效益,被广泛认为是有着巨大经济贡献的人。那么,现在的“老板”们是否可以看作是华老后时代的接班人呢。
三、走学术之路,并非没有“钱途”

    饱受利益熏陶的人们,容易浮躁,干什么事情都不能静心、踏实,这是很危险的信号,是干不成大事的。没错,过去纯粹的学术人员是没什么“钱途”,但是,经过时代的转变了之后,是很有“钱途”的,丝毫不压于一些企业的老板,敢问:有房子,有车子算不算诸位所谓的有“钱途”呢?恐怕梦想也就这样了吧。其实,以前认为这些只有当企业老板或者高管或者贪官才能实现的目标,现在做科研人员也可以实现,现在大家常见的许多博导、硕导开好车住高社不就是见证吗?那怎么实现呢?答案很简单,静下心来,潜心搞好学术。有些人可能有些纳闷儿了,你这绕了一圈怎么又回来了?没错,你是研究人员,走的是科研之路,那么,你首先要干好的就是你的本行---研究。各位不要忘了那些如今辉煌的大“老板”,曾经都是刻苦的学者,很知名的教授,他们之所以能得到国家和企业的信任,不费劲的申请到国家和企业纵向的和横向的大课题,是与他们在科学界的地位分不开的,也是以他们前期丰厚的研究成果作为依托的,不是招摇撞骗就能忽悠来的。国家领导、干部,企业领导都不是傻子,给你钱立项,是要有成果的,你以为他们的钱能白给吗,天底下没免费的午餐。如果你们没有很好的科研背景,很好的科研团队,你拿什么保证你能够申请到课题,又拿什么保证申请到了之后能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呢?请时刻记住,世间没有任何东西,是不需要付出就可以轻易获得的!
    如前所谈,走“科研”之路有“钱途”,而且很有“前途”。但是首先,你得扎实的把学术搞好,多发高水平期刊上的文章,这是你学术水平得到认可的第一步;然后就是凭借这些成果来评级——讲师、副教、教授等等,紧接着再获得一些有分量的地区级、国家级奖项,有了这些光环,离你的“钱途”目标就不远了。由此可见,要成功先要付出,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金科玉律。所以,各位研究路上的人们,不要浮躁,这条路很有价值,很值得走,未来为国家创造GDP的同时也能盛满自己的钱包,是项很不错的事业。时下,各位最应该干的就是,踏实的学习,静心的研究,什么都不要想,要始终坚信:你的辉煌不是没有,只是还没有到来!
四、怀“平常心”走好每一天

    最后,针对许多研究人员(其实主要是学生们)所说的研究太苦闷,太无趣的问题,我想简单的谈一些。其实,工作也好,学习也罢,干的时间长了都会烦都会腻,工作久了的怀念学校生活,读书长了的向往工作,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里特别要谈的就是做科研的学生,硕士也好博士也好,压力确实很大,这点我们要给予充分的理解。我们之所以会厌倦现有的科研生活,向往工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念书时间太长,烦闷情绪渐长,这是人之常情,自己要学会调理;其二,在校生一般都会认为工作了就解脱了,轻松了。实际上,工作了之后究竟是什么样,是不是如诸位所想象的那么轻松愉快,只有真正工作后的人才明白,我想很多工作后还回到学校来学习的案例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就像结过婚的男人总觉得别人的老婆好一样,这是个错觉,是思想观念不对,总不至于走到离婚之后再复婚的尴尬境地才去明白这个道理吧!各位,思考得成熟一点,不要虚幻,珍惜现在才是真实的;其三,大家之所以烦厌科研生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活太单调,无以为乐,以至于长期的压力得不到有效的排遣,积累成疾。请大家记住:没有人规定搞科研就非得六根清净,对诸事充耳不闻,对所有活动概不参加。也没有人总结规律:说在电脑前坐的时间越长,出来的成果就会越多。这些毫无疑问是悖论,没有科学根据。学习也好,工作也罢,除了花时间,更重要的还有效率,明明半小时能完成的事情,为什么你非得做一个小时呢,就为了让老板看到你坐的时间长,认为你“努力”?记得有人讲过“勤奋”并不完全是个褒义词,当有人夸你很勤奋的时候,你要注意了,也许他的言下之意就是你的脑子不够好使,IQ比某某低,这就好比大家夸好看的女人为“漂亮”,不够漂亮的女人说其身材好,身材也不怎么好的女人便说她有气质,气质也不怎么好的人怎么办呢,没事,有办法,我们可以夸他特有女人味。人是很聪明的,总可以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大家不要沉迷于某某很努力很勤奋之类的“浮云”,那不是在真正的夸你,效率代表你的脑子,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事情做好才是帕累托最优的。
    我认识一位老师,他学问做得相当好,但他决不是大家所谓的穷的只剩“知识”的呆子,他有一副好嗓子,能吼得起“离歌”,也会跳拉丁和探戈,会滑雪也会滚轴,据说,在国外的时候,酒吧夜店也不是没去过。我觉得夜店就免了吧,不够保险,不过别的都还是可以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家不都知道吗,怎么就体会不到呢?时常找几个兄弟姐妹聚聚餐,KK歌,组织些活动,出去郊郊游不挺好的,丰富了你的生活,平抑了心情,也能为你再次投入紧张的科研事业提供高效的环境,何愁不能事业和多彩人生两不误呢?当你的科研生活也如同其他行业的人们一样丰富多彩时你还会向往他们的生活吗,也许你会更热爱你现在的生活,在愉快生活的同时,科研事业也如日中天了。
    我们要努力让每天的学习和工作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用更多的乐趣来充斥着它,让他长盛不衰……
    谈了不少了,该收笔了,希望能为大家的思想清除些污垢,为诸位的清新的生活做些贡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4-6 16:01:22
写的很好,很受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6 16:46:08
谁说教育没有市场化,这就是教育市场化最好的例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6 17:33:02
我并不反对高校老师挣钱,但始终觉得一位大学教授将“赚钱”放在第一位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现代大学最重要的标志便是科研、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而其中的核心应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所依靠的便是这些大学教授们。他们的言传身教带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有知识,还有价值观和做人做事的原则与信条。正如楼主一样,自然受到了导师的诸多影响。项目与实践是一个平台,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我想华老最初的出发点肯定不是为了自身能够获得多少金钱的回报,而是将技术能够切实运用到社会中去,这与当前很多老师的出发点是有本质区别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7 13:46:08
钱钱钱。。一切向钱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7 13:51:56
首先,肯定楼主的心态,感谢你的仔细分析。你强调的要学逸结合确实是法宝,指出的和导师多做事是种学习有道理。你的观点值得肯定。
    而我认为导师或教授是做项目兼学术还是做学术兼项目也罢,重要的是学生在他眼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什么。现在的硕士博士后期发展都是没有保证的;尤其现在各个大学都在争建“高水平研究性大学”,毕业门槛持涨;同龄人的生活差距较大,昨日的同学今昔难较,他的迅速发达令人浮躁;经济时代下,众位均想有个富足满意生活,谈朋友首先问的是有房吗;到了硕士博士,父母已是一把年纪,你也要担家忧亲……众多情况,导致难以静心,甚至浮躁。如果导师还在重压去完成项目,仅有的补贴能够扶平多少心事?做项目占用太多时间,你毕业将是何时?也许讲做项目出的成果可以毕业啊,但大多的是横向项目,你觉得保险吗?
    当然这些假设取决于一些其他因素,但更取决于老师师德水平!在国外有些大学的博士毕业是要求彻底地完成一个项目,但他们的“心事”是有保证的,或者说是心里有底的。如果导师让学生觉得心理不踏实,可想而知情绪与心境将如何……
    但这并非无解。老师终究是师也,不是真正的老板,应该充分尊师;况且任何老师都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学生毕不了业,那样是在砸他的招牌;自己的学生混得不好,老师依然会觉得脸上也无光,他依然想自己的学生很强大。因此,作为学生你应该主动让你和老师之间和谐起来。那么,做个踏实勤奋有思想的好学生不是件坏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