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112 1
2011-04-07
我出生很前瞻,是幸福大队,方圆数百公里没有这种地域性的称呼,据现在考证像我这样睁开眼睛就幸福的人很少,我的地域属性就是幸福,我的幸福是真的,是有防伪标志的。考虑到这一点,在今年“两会”讨论幸福时我保持了沉默,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听专家代表谈幸福,看媒体各界倡导幸福,同时以最高的激情享受幸福。基于幸福这个题目太大,涉及面太广,追求人太多,就大概地剪辑一下幸福,集中一下幸福感,不然就浪费了幸福的指标。    “两会”期间,“幸福”可谓其中一大热词。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为共识。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我剪辑一点上来看看,感受一下幸福:

    一、词目解幸福

  拼音:xìng fú
  基本解释
  [happiness]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这既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整个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
  详细解释
  1. 谓祈望得福。《新唐书·李蔚等传赞》:“至宪宗世,遂迎佛骨于凤翔,内之宫中。韩愈指言其弊,帝怒,窜愈濒死,宪亦弗获天年。幸福而祸,无亦左乎!” 清魏源 《默觚下·治篇》:“不幸福,斯无祸;不患得,斯无失。”
  2. 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用之於善,则足以正俗扶风,造於百年之幸福,而涵养性质,培植人格,增益智识,孕育舆论,尤其小焉者也。”曹禺 《雷雨》第三幕:“我们都还年轻,我们将来一定在这世界为着人类谋幸福。”
3. 指生活、境遇等称心如意。柔石 《二月》:“实在说,我已跌入你妹妹地爱网中,将我俘虏了!我是幸福的。”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八:“ 陶阿毛羡慕张学海的幸福的家庭生活。

   二、拆字谈幸福
  幸:土,代表房子;¥:钱;
  福:一家人,要有吃的(田),有衣服穿。
  幸福:就是一家人吃穿不愁,有房子住,有钱花。一家人在一起,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
  幸,可以和"不"字组合,不幸的人就是没有房子和没有钱花的人。也是因为房子和钱,“有钱人”也会成为不幸的人。
福,没有和"不"字的组合。所以有吃的,有衣穿,就是有福的人。
   
    三、编辑定义幸福
  信任并自由地给予和欲意的收入,定义为幸福。 
  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幸福二字连用,恐怕是宋代以后的事,而且连用起来的意义,也远非近世对于愉悦、舒适、如意的生活或境遇的描述。最早使用“幸福”,应该是把“幸”字当“祈望”、“盼想”的动词,所以《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一》说到唐宪宗迎佛骨于凤翔,奉纳于宫中,韩愈写《谏迎佛骨表》,皇帝气得差一点贬死韩愈,可是尽管祈福如此虔诚的皇帝也未能安享天年。史家说:“幸福而祸,无亦左乎!”意思就是,求福而得祸,实在是大大地悖拗人意呀!
  倘若“幸福”二字的连用,能还原成将“幸”字当做动词,应该会给那些终日自觉不幸福或是不够幸福的人一种比较踏实的感觉。道理很简单:“幸福”不是一个已完成的状态,是一个渴望的过程——而且往往不会实现。(张大春:《认得几个字》)
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
幸福是指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条件和活动趋向和谐的生活状态。
  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
  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为对欲望的满足.
  当然.现在许多人对幸福的定义有的时候不是这样.也有不一样的理解.
  有的时候可以把幸福理解为.当你的心对你所拥有的一切所感到满足时.即是幸福.
幸福就是对现状的满足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幸福的本质人对生活的满意感、和谐感,满足感。
    四、哲学探讨幸福    儒家幸福观  儒家提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向内修身养性,形成仁、义、礼、智良好的道德品质。向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处理好人际关系等,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道家的幸福观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崇尚返归自然,逃避尘世,过原始质朴和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佛家幸福观  苦、集、灭、道四圣谛
  人生本无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各种各样的痛苦,而这些痛苦的根本来源在于“爱”与“痴”,即人的贪求欲望,对佛理、佛性的无知,要摆脱痛苦的“生死轮回”,达到幸福的彼岸即“涅盘”,只有灭除贪爱欲望,修行念佛。由此可见,佛教基本教义与其说是一种关于人生幸福根源和如何获得幸福的理论与方法,不如说是一种说明人生痛苦根源和如何摆脱痛苦的理论与方法。
    西方理性主义的幸福观  理性主义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大传统,古代以苏格拉底、柏拉图、斯葛特学派等为代表,而近代以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理性主义强调理性作用,贬低感性与情感的作用,主张抑制欲望,而追求道德的完善或精神上的幸福。他们认为人生目的和幸福在于按理性命令行事,而感官的享受和快乐只会玷污理性,荒废人生。理性主义的幸福观有两种:一种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和谐说,一种是以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为代表的禁欲主义。
    基督教神学的幸福观  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人要达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对财富、名誉、权力和肉欲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在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中。只有对上帝的沉思、崇拜,才能返归天国,获得真正的幸福。因而,在神学家看来,尘世生活不过趋向上帝天国的旅途,德行是达到幸福的手段。因此,只有在修道院中摆脱尘世的诱惑和纷扰,达到圣洁状态,才最能获得幸福。
  后现代心理学的幸福解读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社会化,人们已经开始关注精神品质的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关注和谐、幸福,那么幸福到底怎么理解呢?幸福又到底怎么获得呢?这成为人类一个全新的问题,探索人们幸福是人们本性的追求,在物质世界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隐约的意识中感知幸福度正在下降,这是一个时代变迁的副作用,还是一个人类必经的道路呢!于是,后现代人文学者们有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他们认为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是物品也不是文化,可以直观到视觉化、听觉化。幸福也是一种流动在任何一个生命里的能量,当你静下心来就可以被感知到,在繁杂的时代不是没有了幸福,而是人们丢弃了幸福。国内后现代心灵导师林仕锟曾经这样比喻过幸福:“幸福一直都在,如同道路一样,幸福不是终点站,幸福一直在路的两旁”!是啊!幸福本身就一直在我们生活之中,只是我们忽略了幸福的存在,只想着那个遥远的目标,于是把幸福遗忘在路的两旁。获得幸福的关键在于人们需要活在当下,享受当下。

    幸福感从哪来?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组成因子。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直接关系民生幸福。以上是网文剪辑幸福,最近专家学者提出来了很多幸福公式和幸福定律,在把我们弄糊涂前,还是听听:

    五、高层和身边谈幸福观
    2月12日,春节团拜会上,温总理一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温暖人心无数,引发海内外热议如潮。“这句话让我非常感动”,“‘更有尊严’的提法,特别触动我心”……人们急切地交流体会,表达喜悦。

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网友有关“幸福”的问题时说:对于幸福的理解和标准可能人们都有不同……我只是说如何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四心”总理的回答重申了这样的常识:幸福也是一种主观体验,幸福不幸福关键还是民众说了算。
  因此,幸福指数的设计,固然需要客观的指标,但是,更重要的是,民众的感受与意见在其中必不可缺,而且要有相当大的分量。

    在广东,老辈人常说“吃饱饭、有戏看” 就是幸福。

    博友“小小荷尖尖角”说:真实、踏实、充实地生活着就是幸福!

    环球经典博客讲: 如果你有吃穿住,你已比世上75%的人富有。如果你有存款,钱包有现金,还有小零钱,你已是世上最富有的8%了。如果你早上起床,没病没灾,你已经比活不过这周的100万人幸福多了。如果你从没经历战乱、牢狱、酷刑、饥荒,你比正身处其中的5亿人幸福多了。我们在生活中大可少一些抱怨了。

    一位卖豆腐的中学生父亲说“幸福就是吃得香,睡得着,笑得起”!
    本人原来的幸福是下雨能在稻田抓到小鱼虾,楼道里飘散着真实的汤香,单位里大家敢于当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现在的幸福是住得轻松、吃得安全、笑得坦然,是多一些白云与蓝天!
       对于幸福而言,不同层面有不同的解。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幸福不是钱多得花不完,不是以牺牲健康为代价,不是忙得失去家庭的营养和慰藉,很多人在解决衣食住行问题之后仍然没有幸福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的缺失和信仰的贫乏。需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民生,提高文化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让文化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享受和实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4-7 10:10:51
有点文字游戏的味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