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有儿子,85岁的孤寡老人只能被活活饿死,这一不成因果的逻辑在安徽省太和县李兴镇程寨村一名村干部看来,是再正常不过了。这位85岁的老人,在儿子病死后,因无人照料,被活活饿死在自己栖身的废墟里。面对村民们对村干部不履行救助责任的指责,村干部的回答是:“谁让他没有儿子。”
清明时节,欲断魂的路上行人在祭奠各自死去的亲人之时,这位85岁的孤寡老人没来得及祭奠先他而去的儿子,便带着遗憾奔赴黄泉,已逝的老人注定不能享受“死后孝心”,因为他已经没了儿子。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中央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为菜单,全程为老人的“耄耋之年”埋单。然而,这则发生在程寨村的新闻,竟是那么令人痛心。该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在对记者提问为何村干部对无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不闻不问时,主任只是轻描淡写“具体情况我也搞不清楚。”
在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在和谐幸福的笼罩之外,我们似乎听到了人“活不起”的论调。山东省济宁市郊区光复河桥下出现初有人形轮廓的婴儿们活不起;没有儿子的老人们活不起;被房价压得喘不过气的房奴们活不起;被无缘无故砍杀的福建南平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活不起;为了经济社会发展奋战在矿井下的工人们活不起;被强行拆迁的住户们活不起……
历史往往会让“苟且活着”的人们发现它的滑稽。来自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比房地产业还要赚钱、还要利润高的行业是殡葬业。举一个例子,比如拿一个骨灰盒来说,批发价只有200多块钱,但是到了消费者手里的时候,价钱可能已经逼近2万,况且,墓地的要价更是高得惊人,更有甚者,这一贵得惊人的墓地并非长期产权,民政部门日前回应墓地时称,租赁墓地年限为20年,这就意味着,20年后苟且活着的人还要为暂停服务的墓地续费,否则,已经死了的亲人连栖身的一尺之地也将化为乌有。于是乎,“死不起”的呼声也尴尬地走进了人们的视听。
“活不起”与“死不起”是一对难兄难弟,是人生两部不同类型的作品。如果说“活不起”反映的是社会现实环境顺逆与否的话,那么,“死不起”则直指苟且活着的人与他的制度是何等的冰冷!
一对幽魂,大抵如同坐在碗里飘洋的戈丹三个圣人的故事,只要碗牢一些,故事就永无尽头。窃以为,既然是故事,为什么不可以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