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育:界定产权生激励,人际契约世通行
仍从稀缺这个客观存在出发,探寻上述机制的存在和完善条件。
因为稀缺,资源必然被不同的人们所占有和控制,并因这种占有和控制而受益。同样因为稀缺,人们有改善自身生存状况的内在动力和人际竞争的外在压力。
产权包括自然产权和契约产权两种。自然产权是通过“先占”、拾得或发现发明等自然形成的占有或控制关系。而契约产权,则是由人际契约约定或界定的产权。
关于人际契约,有梅因“从身份到契约”的断言式描述,也有俞江“是‘身份到契约’还是‘身份契约’”的讨论,它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社会存在的人们之间的契约,也可以是不同情势下占有相对稀缺程度不同的生产要素的人们之间的契约。马克思在讨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买卖契约时指出,一方面,契约中“人们扮演的经济角色不过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人们是作为这种关系的承担者而彼此对立着的。”另一方面,“商品例如劳动力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们是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结果。”
契约签约的基础是同意,即签约各方经报偿价值预期后都认可该约定。
契约的形式,有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普通的交易契约和以形成功能性组织为目的、内部成员间关系较为密切稳定的契约。语言和货币都是人际契约的产物,是人际契约最常见最典型的例证。
不同的产权形式下,有不同的行为激励和约束方式。
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是结合起来生产的。物以稀为贵。按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原理,一种要对其他要素来说相对稀缺,则该要素的拥有或控制者就是生产和分配的支配和指挥者。而相对过剩的生产要素的拥有者就是被支配者和被指挥者。在封建社会,地主就是生产和分配的控制和指挥者,农民则是被控制者和被指挥者;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就是生产和分配的控制和指挥者,工人则是被控制者和被指挥者。
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的产权制度下,激励和约束方式是“按资分配”,资本家要求按“资本投入的平均利润率”取得利润。完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权制度下,激励和约束方式是“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权制度下,激励机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