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4477 24
2011-04-10
【多数所说的“唯物论”实际是“经验论”】兼说什么是“存在”
  
  什么叫经验论——我五官感觉到的内容(西方哲学称“经验”,科学中多称事物的“属性”,印度文化中称“表相、表现”),我不再去分析它们背后,有没有把这些表现综合成整体的一个内容,仅把这些就当成一种存在,就是一种经验论。
  而唯物论或唯心论,是要求追究这些表现背后,把这些表现(例如一个杯子的形状、颜色、材质、软硬、敲时的声音等)综合成一个整体的内在的、看不到的那个所谓客观或主观的原因性的内容(西方哲学叫内在规定性)。这才是存在。
  西方的“存在”一词,与中国普通人所理解的存在是不同的,亚里士多德最初明确了“存在”的概念,如果用最接近的汉语译文,应该译为“是”,它是包括很多含义的综合的一个概念。不同于我们中国人普通生活中的“存在”的意思,我们所说的一般生活中的“存在”这个词,是与“有”“空间方位”直接联系的,也就是说“存在”必须可以自己或有人五官与思维感觉思维到,或是有感觉思维到的可能(比如未来的可能性)。但哲学上讲的“存在”并不以这个含义为基础。
  印度佛经译文中的存在,一般是指现在五官与思维共同可以感知到的内容,未来感知到感知不到,与存在无关。它是基于当前事实(或对其他人以往的事实的认同)的角度而进行判断的。但中国人观念中的“存在”,是指只要可以思维到的内容,都可以叫存在,有没有思维时的感官的对应与存在不发生必然关系。西方普通人的观念中,存在就是它是它本身,就是存在。这个可能东方人不太好理解,杯子就是杯子本身(或实体),杯子就是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4-11 14:41:23
  经验主义主要指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最终到休漠发展到顶峰。
  理性主义(唯理论),主要起点是笛卡尔,经过斯宾诺莎,到莱布尼茨形成体系。
  康德的主要贡献是把二者进行了结合,到黑格尔形成最终的集成式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则从唯物论的角度进行了同样的工作。
  德国哲学当时是以理性主义(唯理论)为主要核心的,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分歧,其实从古希腊就有了一些表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唯一争议的哲学内容也是这个内容,当时称唯实论与唯名论(唯名论相当于经验主义),这种分歧在印度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就是佛教的因明学(基本就是经验主义内容)和印度教的正理、胜论派(基本可以归于唯理论),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先秦稍有类似的名、实之争以外,二千年来没有存在过此类纷争。所以中国人不太理解经验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差异,普通中国人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从马克思的论述中而了解个模糊的认识。

  因为现代科学与多数现代哲学(多是接近科学的现象学、存在主义、解构主义等)都是直接根源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主要原因是经验主义虽然缺少理性的玄想,但比较务实客观,符合科学的实证精神。也正因为佛教在因明哲学逻辑方面,几乎就是经验论的翻版(我个人比较的结论:因明比英国经验论的分析更精细),所以,学习因明的佛教徒大多能比较多的和现代科学挂勾,并找到科学上的依据。这也是西方非性主义以来的哲学家与科学家,很多对佛教持有一种好感态度的原因。如果不从信仰的角度而论,佛教的逻辑思想几乎与科学的基础理论没有任何区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2 22:44: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3 11:58:10
荆棘龙龙 发表于 2011-5-22 22:44
鄙人有点不解,为什么唯物论是经验论,而经验主义哲学家贝克莱,休谟却被界定为唯心主义呢?
  
  唯物论首先承认“物”的存在,但唯物论自己也承认这是一个假设的前提,在这个假设的前提下,通过后续的推理再反证其假设的成立性。
  贝克莱与休谟的理论与唯物论的唯一区别是,在没有经验证明以前,不做假设。所以,物的存在,在贝克莱与休谟那里是直接承认是假设的,而不是被承认是必然于人的意识以外客观存在的,因为无法在经验到物的现象(广延)以前而知道物的存在,即使是经验到现象以后,也只能通过推理想象的方式思维出物的存在,而没有任何其他直接的证明。
  从这一点上,唯物论的物与基督教的上帝是一样的,不能事先证明,只能先确认存在,再通过以后的思维推理等方式,间接证明与确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3 12:29:42
烈火实验室 发表于 2011-5-23 11:58
荆棘龙龙 发表于 2011-5-22 22:44
鄙人有点不解,为什么唯物论是经验论,而经验主义哲学家贝克莱,休谟却被界定为唯心主义呢?
  
  唯物论首先承认“物”的存在,但唯物论自己也承认这是一个假设的前提,在这个假设的前提下,通过后续的推理再反证其假设的成立性。
  贝克莱与休谟的理论与唯物论的唯一区别是,在没有经验证明以前,不做假设。所以,物的存在,在贝克莱与休谟那里是直接承认是假设的,而不是被承认是必然于人的意识以外客观存在的,因为无法在经验到物的现象(广延)以前而知道物的存在,即使是经验到现象以后,也只能通过推理想象的方式思维出物的存在,而没有任何其他直接的证明。
  从这一点上,唯物论的物与基督教的上帝是一样的,不能事先证明,只能先确认存在,再通过以后的思维推理等方式,间接证明与确信。
  
       如果只是从认识到认识、从理论到理论,我必须承认你讲的很有道理,对旧唯物论、经验主义的认识都可谓一针见血。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不是就认识论认识、就理论论理论的,而是引入了实践的概念,物质的存在与否、如何存在不是由理论决定的,而是由实践所发现和确认的。虽然从直接来看,人们发现和确认客观存在是通过感官感知的,但其本质上,发现和确认客观存在却不是一个纯认识的活动,而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统一的活动。马克思把实践称之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你的观念,实践的客观性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对此,我们基本上无法继续讨论下去了。
     我必须承认,你对西方的经验主义、当代西方自然科学研究的某些理论前提的认识还是很深刻的,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对此我表示真诚的感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3 17:22:01
  
  关于马克思的实践论,从其表现形式及对事物的认识深刻性来说,确实超出其以前的所有哲学家的偏于思辨的方式很高。
  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实践是什么——某个理论的推理结论,要经过实践来检验;而这个新的实践仍是现象学范畴,只要被感官感知,就必然是现象范畴。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哲学与以往的传统哲学不同点在于:
  过去的传统哲学是:感觉经验→归纳总结→理性推理→得出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旧的感觉经验→旧的归纳总结→旧的理性推理→旧的得出结论→
             新的感觉经验→新的归纳总结→新的理性推理→新的得出结论→
             新旧两个结论进行比较
             (重合了就是实践检验了,没有重合就是不符合实践检验)
  但至少没有脱离感觉经验现象,新的感觉经验现象,并不能证明物质的存在,仅能证明原来的推理思维方式,在新的现象角度仍可进行同样的思维推理,但无论前后两者如何推理,结论都是不可证明的。整个过程,仅证明了,这种逻辑推理方式,可以比较普遍性的应用于各种现象上。但结论是否正确,不能用推理的普遍适用性来代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