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就读的学院系主任,中专毕业(后拿到同等学力)。2001年,和妻子一起双双辞去北方的工作,南下到一个西南部落后省份的学校读研。2001年到2004年就读硕士生(这时还骑着自行车出去代课,一节课25块钱那种,已经33岁)一家人挤在租住的小房子内,从2004到2007就读博士生(博士毕业已经36岁),后师从国内著名金融专家做博士后工作。目前共发表3篇管理世界,数十篇核心。作为参与人申请到2005社会科学重大课题(50万),作为首席专家领军团队击败国内著名大学的资深教授们领衔的团队成功中标80万的2010教育部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此时41岁)。
2005年后频繁接手横向课题,批量生产,积累一段后投资黄金投资房产投资股票均有高额收益(2010年为例,2010-2011年其投重仓投资的股票3个月涨幅超100%)。41岁时,有了宝马X系列座驾。仅仅学校支付给他的基本薪酬就达到十几万。总身价保守估计1千万。
摘录此人博士论文的致谢的一小段话,希望楼主体会一下:俗言“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但鄙人有何德何能,致使爱妻某某某女士含辛茹苦地追随奉献近20年。眼前再一次浮现出依旧在故乡的父母。他们终日奔波,省吃俭用,用血和汗换取一份微不足道的收入,唯一的企盼就是孩子不再重复他们曾经走过的路,实现他们当年因环境所迫而不得不放弃的理想。父母给了我健康的身体和聪慧的头脑,供我完成了小学、中学、大学直到硕士和博士,其中的艰辛,难以想象。父母深恩,经百千劫,犹不能报,而我已步入而立之年,所能报答他们的却只是些许精神上的慰藉。为赢得时间,三年博士学习期间,我不仅放弃了几乎全部的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而且对一切可以利用的闲散时间加以利用(如坐在汽车上看书,走在路上思索,用睡前躺在床上的一段时间整理思路等),并在论文主体写作的几个月里,强行将睡眠压缩至每天3-4个小时。时至今日,就像那个长途跋涉的人,一路上寻找梦中的风景,到了终点却发现:许多想象中的美丽不曾经过,有太多的遗憾留在了最后一个句号里,也许这并不是坏事,自知留有遗憾,就有继续前进的可能。也许我需要的,只是时间。尽管已尽己所能,诚恐论述不深和有失,敬请批评指正。我很喜欢刘欢的一首歌“从头再来”,我愿借用此意,将此书的脱手作为新的研究的起点。
本人年后返校,去问候导师,除了看到导师,该系主任大年初七也已经在办公室工作了。据其学生讲,现在仍然高强度工作。
本人的介绍中,略去了很多细节,包括遇到贵人点化或者幸运之神光顾等等。
但是扪心自问,如果不是一直的坚持,不是自己想要主动的承受很多生理和心理的煎熬,怎能够从贫寒家庭改变命运呢?所谓的关系,背景,有当然好。但是没有的话,自己造。人类历史几千年的记载。好工作时时有,读书还是可以选择的一条路径。然而,如果在读的这个人(李启明,药家鑫等除外),自己不花心思来沉淀知识和技能,不处心积虑(这个词语本人刻意用的)的梳理和整合资源,就不要指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如何脱颖而出。如果生活中自己永远都是对自己一般要求。那么,通常,人生就是一般。这取决于自己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考研与考博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74608&page=2&from^^uid=146749
17楼的这段话让我受益颇多。
支持楼主读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