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214 1
2011-04-11

2538.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宏观

2011.4.11

探索元素、化合物、细胞和宏观世界的关系,我发现它们都是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反映了人们不同的认识程度。
举例来说,我们首先认识周围的环境,即相对宏观的世界,继而深入到细胞层面、分子层面、原子层面、基本粒子层面。
发现细胞的时候,我们觉得细胞就是微观的物质世界了,却又发现了分子,细胞不过是分子的集合体。接着我们又发现了原子,即所谓元素,分子就变成了化合物。当我们发现基本粒子以后,终于认识到物质世界存在不同的层面,人类的认识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更微观,再到宏观、更宏观的过程,永远没有止境。
分析元素和化合物,我发现所谓元素就是我们还没有完全认识、暂时表现为单质的化合物,而化合物是我们认识较为深入的元素。
其实二氧化碳和水在宏观世界里也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单质,而我们所谓的元素都可以通过核聚变、核裂变转化为其他的物质形态。
电子、电荷、氢、氧、氦粒子都可以成为微观物质连接的纽带,所谓电子占位、电磁联系、酸根、碱基、中子、胶子、色力子,在物质世界的不同层面我们总会发现它们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和错综复杂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不同形态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条件改变形态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不过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表现为相对的稳定性。
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要重视制度和环境建设,其他物质也不例外。
在地心深处,所谓放射性物质未必表现放射性,因为那是它们形成的主要环境。环境变了,它们的稳定性也会发生变化,通过辐射的形式解体,衰变为其他的物质形态。回到地心,已经解体的物质形态会再次聚合,从轻物质转化为重物质。
有些核聚变是在大气边缘进行的,那里没有高压,也没有高温,但有高速刮来的宇宙风,可以带来正负粒子的湮灭和氢、氦等粒子的撞击,同样可以产生核裂变、核聚变,及其连锁反应,生成行星大气的主要成分,甚至水分子!
恒星的巨大引力甚至可能吸引太空中的暗物质,在高速的撞击中产生基本粒子的裂变和聚变,生成氢、氦等轻元素,一部分继续反应,一部分以宇宙射线的形式送给我们,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所谓宇宙射线百分之八十七为氢粒子,百分之十二为氦粒子,以每秒100——800km的风速到达地球,产生核聚变、核裂变和次生射线、可见光,所以地球向阳的一面是白昼,背阳的一面是夜晚。夜晚,才更能反映太阳和其他星球直接送给我们可见光的真正亮度!其余百分之一是更小的基本粒子,包括可见光,速度也更快,部分可能是所谓的光速,部分可能是亚光速,部分可能超过光速。其中引力波的速度如果是光速的话星系就会解体,别的我就不再解释了。
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形成相对独立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从微观世界我们可以发现宏观世界的某些形态,从宏观世界我们也可以推测微观世界的某些秘密。当然,宏观是宏观,微观是微观,不会完全一样,但发展变化的规律却可能非常接近,甚至一样,因为它们都是物质的。
我好像在说自然科学,又好像在说哲学,其实自然科学也是哲学,哲学也是自然科学:前者是微观世界的哲学,后者是宏观世界的自然科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4-13 17:37:12
王东镇 发表于 2011-4-11 11:33
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要重视制度和环境建设,其他物质也不例外。
咱不是搞化学的,就看懂到此句为止的内容。觉得LZ说的很对。

有一种微生物叫黏液菌,也是类似于LZ所述。当外部食物充足时,它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个体结构。当外部食物不充足时,这些黏液菌就聚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聚合体的结构。它是个体结构还是聚合体结构完全取决于环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