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说明知识、智慧与悟性三者的关系,我就先说说知识和智慧的关系,而能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说得明白的人,当然是古代最有智慧的人,现在的人的智慧实在是太少了,我们看看古代四个最有智慧的人是怎么说智慧与知识的: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里的“道”就是智慧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把我的智慧说出来,就不是我的智慧了,是知识了。
庄子在《庄子·天道》里的“轮扁议书”讲得特别清楚:知识可以说得清楚,而智慧是不可言传的,知识只是智慧的糟粕。
庄子在《庄子·天地》说:子贡南游楚国,返回晋国,过汉阴,见到一老翁浇菜园,抱着一个大瓮到井中灌水,吃力多而功效少。子贡说:你为什么不用水车呢,水车用力少而功效大。这老翁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这段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就是:“在学问上,做投机取巧之事的人,必产生投机取巧之心,有投机取巧之心的人,是得不到智慧的。”而学校让学生直接得到知识,用力少而功效大,就是做投机取巧之事,所以,庄子在学校刚刚开始出现一点点普及的苗头的时候,就指出了学校产生的问题。
释迦牟尼得道后,说:“止!止!我法妙难思。”
他的意思就是说:算了吧!算了吧!我把我的智慧讲出来,就变成了知识,你学习了这个知识,就离这个智慧就更远了。
孔子不愧是名师,说出来的话让人更容易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里的“知之者”是指有知识的人,“好之者”是有热爱的人,有热爱的人必有实践活动,而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智慧的人就是“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知识的人不如有热爱的人,有热爱的人不如有智慧的人。
实践活动离不开探索,而探索有两种:创造活动和重复创造活动的活动;有智慧的人可以进行创造活动,而人一开始都是没有智慧的,得到智慧的途径就是进行重复创造活动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