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护策略
学术答辩的辩护是答辩人对质疑问题的回答、解释和辩驳。答辩人所采取的辩护策略应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
一、质疑预测
预先估计评委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要有所准备。
二、回答问题的方式
一般每个评委总是提出几个问题,答辩人边记边做准备,然后再逐一回答。
三、空白投影片
准备数张空白投影片,便于表达时随即书写有关问题。
四、辩护技巧
(1)熟悉评委的称谓。
(2)答辩人需熟记提交论文每一页上的内容、图表、照片,并熟记每一张幻灯片在幻灯片盒中的编号、内容,以便需要重放时信手抽出。
(3)评委质疑提问时,应在与发言评委有目光交流的情况下认真聆听,不随意插话,并做好记录。
(4)回答问题时评委若有插话,应立即终止自己的发言,不与评委抢话。即使是在激烈辩论时,亦应保持冷静与克制,迅速组织自己的思辩逻辑,调整辩论的角度,以便及时有力地“反击”。
(5)对有些重要问题,不必在陈述中追求天衣无缝,有时可故意留一破绽,当评委质疑问及时,便可胸有成竹地予以答复。
在我军第一位自己培养的医学博士生进行论文答辩时,有一幕至今令人难忘,记述如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答辩人阐述关于猫“怒叫中枢”研究的一系列工作之后,中科院院士冯德培在质疑中, 高度赞扬了答辩人在其导师指导下所做的出色工作,称赞实验设计非常合乎科学研究的思维逻辑,从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证实了“怒叫中枢”的生理结构、功能,并对其是过路纤维,还是中继站问题,做了一系列非常漂亮的实验,使我们这些老头子倍感欣慰。我看到你的论文和幻灯上,都把“怒叫中枢”打了引号,打引号就是还不十分肯定它是个中枢。根据你的工作,你看是否把引号去掉,就直称怒叫中枢如何?
在讲了这么一大堆肯定的话语之后,冯老提出了这么个不大不小的问题。须臾的沉静。答辩人下意识地扶了一下眼镜,用一丝不易被察觉的目光直投坐在前排的导师。但从导师的脸上什么也没读到。“谢谢您的肯定和鼓励。关于怒叫中枢引号的问题,我的研究比以前是深入了一步,但在实验中我也不断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我的意见还是不把引号去掉为妥。”答辩人如是说。
“对!我赞同你的观点。”冯老立即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而后又转过身面向与会者,“现在生理学界,即使是最经典的倍受肯定的呼吸中枢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研究发现,参与呼吸调节的不单单是在延髓的那么一个核团,在脑桥,甚至在小脑都有参与呼吸调节的核团。说得明白点,就是呼吸中枢现在看来都要加引号了。”
全场掠过一阵骚动。恐怕答辩人当时听了这番话心里都不免“咯噔”一下。冯老这欲擒故纵的提问技巧和评价陈述堪称质疑典范,答辩人冷静、贴切的答辩措辞又是那么无懈可击。
从上面这个质疑/答辩例证中,我们还可得到另外一些有益的启示:
质疑过程不仅仅是单刀直入地提若干个问题,它包括质疑者对答辩人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学识、能力的质疑和评价,这种质疑评价有肯定的成分,有怀疑的成分,也有否定的成分。
质疑人的发言不局限于就事论事地对某个问题做是与不是的裁决,还可阐述某个学术问题的研究起掘、动向或趋势,使与会者不单单是为答辩而来,而从学术上闻而有所获。
答辩人回答问题须简洁、干脆。可以说质疑人往往用问题把答辩人逼到死角,大有“当众独立,且看如何”之势,其他与会者亦坐观其变,静候分晓。如果答辩人回答问题支支吾吾,拖泥带水或躲躲闪闪,答非所问,势必影响答辩效果。
答辩人须冷静分析质疑人的问题,尽快把握其问题的真正用意,用恰当的措辞和方式回答质疑人的问题。须知,有时质疑人有意提出一些科学研究前沿尚无定论的问题,其用意是了解答辩人的知识面和即席思辩表达能力,如果答辩人不懂或对有争议的学术观点、思潮妄加肯定与否定,势必导致评委对答辩人的学术作风和科学态度产生负性印象。
现以简图归纳上述置疑/答辩操作要义。

置疑/答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