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武守忠先生撰文如下。
 
一、精神分析是行为的艺术
 
精神分析是行为艺术,精神分析家是行为艺术家。
精神分析不是一个静止、欣赏的艺术,而永远是一个行为、操作的艺术;她不是一个旁观、客观的艺术,而永远是一个参与、亲历的艺术。
精神分析的实践证明了:人——是关系的产品,人——是被客体孵化出来的。鉴于此她有别于早期精神分析人是孤立的,客体只是驱力的附庸;也有别于早期人类与上帝或佛祖关系中的附属、被动关系——表面主动但却永远的挣扎。
客体关系是现代精神分析的整体性灵魂,任何衍生出来的个别派别都不能脱离这个根本、核心而独立存在,因此在实践层面和行为范围,区别客体关系派别和自体心理派别或其他的什么派别意义都不大,或许在理论上有意义,但在实践过程中某些个别理论的精神只是某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他们丰富了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的大厦,但却无法游离于关系的、客体的根本动力框架和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本质。
因此客体关系应该是一个泛称,其中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客体理论、以及主体交感理论、人际关系理论、依恋肯定理论等只能是我们整体治疗活动和行为中的一个特别工具,而无法分出主次,都会最终落脚于客体的、关系的互动过程中的,而不可能特别的偏废。
之所以极端地、对立地区别客体关系和禅修或聚焦的理论,是因为她们根本地违背了人的客体的、关系的基本框架,表面上惟我独尊,实质上是自我灵魂剥夺;不管是依从上帝,还是游离于佛祖,都是在剔除关系中凝聚出来的自我。心理障碍者和健康心理者都是客体、关系的产品,只不过环境不幸的不一样罢了。人类、自我好不容易产生出来了,却又再次寂灭、无我?再次空性、超越?问题是空性、无我除了只能是自我、自在的理智化的神经症性的防御之外,但却没有一点实质性的拯救意义,反而把人类推上了永远挣扎的地位。
 
二、客体关系是灵魂的出处
灵魂不是出自上帝或佛祖!灵魂出自人与人之间关系!
人在面对上帝或佛祖时永远只是仰止和卑微,根本生发不出自我和灵性;自我和灵性只能是面对与他们自己一样的客体时才会出现,也才会凝聚出自我和自在。没有自我和自在的灵魂不是动物,就是植物,因为他们永远只是被动的反射。
尽管客体关系的投射认同理论显得有些机械,但却揭示了灵魂的感应来源;尽管自体心理学的自体客体理论极端地夸大自恋性,以及自体客体的为我所用性,但却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我向思维的实质存在。
聚焦和禅修似乎是到达了否定上帝和佛祖的地步,可以真正的天上地下惟我独尊了,但却又把人类推向了游离和孤独,实质上还是一种寂灭和物化;表面上返观回照、超越空性了,但却永远的丧失了灵性游荡、交集的激活、穿梭,可怜的只剩下道德和社会的皮包骨了,而失去了灵魂的生机和血性。
心理的痛苦或灵魂的痛苦关键是与客体的关系的痛苦,主体依赖客体以及关系,主体需要客体和关系才能称之为人,也才最终形成自我和主体。关系性的、互动性的痛苦不是承认罪恶、永远受苦就是能够拯救的,充其量也只是一种“自欺欺人”办法,尽管也还是对人类的痛苦有一些些的帮助,但是不可无限的夸大。正念或留心只是一种超越痛苦的办法,但却永远不是感觉和幸福本身。感觉和幸福缺失了客体和关系的依托,便悲哀的剩下只能超越和寂灭了。所谓的空性、无我根本就是缺失了客体关系之后的极度恐惧和倾斜反应,但却还打肿脸充胖子、道貌岸然的却还象一个正人君子,实则根本就是从来没有触及过灵魂、心理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
心理、灵魂根本就是人与人客体关系的交集、感应、凝聚、整合,心理障碍就是这些关系的冲突和缺陷障碍,那么治疗他们只有在客体关系必然条件下才能改变,也最终协调而灵性起来……
 
 
三、感觉是客体的关系的表现
感觉是人的综合功能,任何微妙的感觉都最终都会综合成全息的、整合的知觉,人类的感觉任何时候都是以直觉的、知觉的形式出现,最终本能化,所以感觉这个字眼最合适,没必要咬文嚼字的非要知觉还是直觉的,感觉就是知觉,就是直觉,就是本能。
现代精神分析证明了心理的自恋性和依恋性,证明了主体的与客体性和关系性,证明了灵魂的结构性和冲突性,同时也证明了感觉的交感性和主体间性。感觉,任何时候的感觉都一定包含这些内容,也脱离不了这些内容,都有这些基本内容的密码。因此无须求远,只要阅读了感觉,便可以洞悉心理,也便可穿透痛苦、障碍的心理和灵魂。
是故,无须用什么主动想象,更无须刻意制造意象,主体一出手、一投足便会出现感觉,自由的任何言辞都会流露原形,也都无可辩驳地呈现集体无意识原型和个体无意识原型。无须舍近求远、无须借助工具,只要沟通、交流,那基本的、核心的决定感觉的关系性和客体性便会显露无疑,只是不同的个体生长经历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不同组合和性格,但是都无法游离于客体关系的原型。
现代机械、商业的社会发明了许多急功近利的方法,比如沙盘、意象、释梦、绘画、想象、包括内观,都似乎刻画心灵、感觉本身,都似乎洞悉障碍、缺陷原型,但实话说都还不是感觉本身,只是一种感觉的表现形式、变形形式、表面形式、和臆造形式,尽管它们也是感觉,但是已经雕琢、干扰化了,实际上本真、原始的感觉出现时根本不可能意识到和意象化,一意识和意象,感觉已经遁形了,感觉和图象不是一回事,感觉永远是零碎的、不成形的,永远是无意识的、不经意的,稍纵即释,当你聚焦和内观的时候实际上感觉已经走了,流下的只是一种臆造和矫情,也或者是防御性手淫和自慰?
自由联想,非早期精神分析的释梦的开掘,现代的自由联想应该是无限的、自由的,只要沟通、只要交流,一切的言辞、包括虚词,一切的动作、包括开门前的脚步,都是主体的感觉、都是他/她的真实,都是诊断的资源,也都是原型的再次重复。因此,我们应该跟着感觉走,追随感觉的当下,而不是纠缠于意象、沉溺于想象,因为他们不是感觉,感觉只在当下、只在现场,任何时候,感觉都会裹胁着客体和关系、结构和原型款款迩来……
 
 
丛中回应如下。
 
看到大家的热情探讨,特别是Chanzi的很多闪光思想,也激发了我思考和参与讨论的热情。写了一段文字,与大家分享。希望也能刺激大家更深入地把这个问题讨论下去。
应该创建一门“动态心理学”或“辩证心理学”的新学科。
 
一、心理的定义
 
什么是心理?现在比较公认的心理的定义:“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这个定义,是一个非常哲学经典的定义。
 
这个定义会有某些不足:
1、  包含有“心理是脑的功能”和“心理是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两个要点,经常会被人们记住或使用其中的一个要点,却忘记了另一个要点。比如,老年性痴呆病人,医生们总是能够记住病人会有“脑萎缩”,而忘记了老年人缺少亲情和友爱。相反,而对于“考试焦虑”,大家往往容易看到考试作为环境的刺激而忘记了病人本身的神经气质特点(如其身体素质,容易出现心跳快、血压高等身体反应)。
2、  这个定义中,包含了“能动性”的这个要点。而能动性,经常会被人们所忽略。比如,人民常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实,同样是在遭受下岗的刺激,有的人奋发图强,勤劳致富,还有的人则仇富,变成小偷、抢劫犯等。同样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能动性,还表现在,人们可以设计出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比如迪拜塔等。
3、  这个定义,是把心理与现实做了“二分”,属于“二元论”的范畴,“以个体的人为中心”,来论述人的心理活动,把心理功能归于个体所拥有。其实,所谓“功能”,就是该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方式。如果说心理是功能的话,就是个体与环境(他人)的相互作用方式,是人际互动方式。
 
鉴于以上,我把心理定义为“心理是个体与环境(他人)相互作用、相互适应所形成的信息界面”。
 
采用这个定义,会有以下的好处:
1、  把心理功能定义为关系,而不是归于个体自身;突出了个体与环境的双重主体性,或者叫做“主体间性”;
2、  避免了把心理与现实的“二分对立”,而是强调二者的整合与统一;
3、  强调了互动中的“能动性”;
4、  强调了“信息交换”的特征;
5、  强调信息交换的动态性。
 
逻辑学,有“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之分。与之类比,心理学,我想,也应该有“形式心理学”与“辩证心理学”或“动态心理学”之分吧。形式心理学的概念,往往是有些“绝对化(刚性)”、非此即彼的,“静止性”的,而实际上,人的心理活动,时刻都是动态的、发展的、随环境而改变的,心理学的概念经常是亦此亦彼的。比如,“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具体说哪种话,不决定于个体自身,而决定于人际互动关系、环境的变化;再比如,当一个人失眠的时候,他会焦虑,越是焦虑,就越是失眠。焦虑与失眠,可以形成一个互为因果的动态过程。如果两个人吵架,相互不服气,各不服输,越吵声调越高,越吵越来气,直到最后大打出手。这是两个人之间的互动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老百姓将此称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庄周梦蝶,将心比心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等,就是辩证的,亦此亦彼的。如果能够建立一门“动态心理学”,就会比较容易解决“形式心理学”所制造出来的问题,能够避免“二分对立”的思维方式,能够整合形式心理中的很多概念及理论的对立与割裂。
 
 
二、本能与知觉
 
小鸟的眼睛对球型的颗粒具有先天的敏感性和亲和力,并明显倾向于选择去啄球型的颗粒物,这大概是小鸟的本能吧(集体无意识)。人的眼睛,对于350至于750nm波长的光线有“敏感性”,人的耳朵对16至20,000赫兹的声波有“敏感性”,这可以算是人的本能吧。心理学家还做了某些实验,在孩子出生后不到十分种,让新生儿看一些图片,发现孩子对于画有“鼻子”、“眼睛”的人脸图片注视的时间明显长于其它图形(比如“桔子”、“香蕉”等)。
 
在这样的本能基础上,在孩子出生后,孩子就不断地去观察和感受各种外部事物,把“本能”的“敏感性”,变成了对现实事物的具体知觉和内心记忆表象。这大概算做“内化”吧,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叫做“外化”,因为孩子终于可以把本能的敏感性通过一个具体的外物而得以表达出来了。这时,究竟是“内化”还是“外化”呢?已经无法静态地、绝对地进行区分了,这时候,我们应该说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适应,进行信息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尽管可以本能地更喜欢看人脸的图形,但是,在他没有被喂养之前,他看到的人脸,也只能是一个简单的图形知觉,只有当孩子被人喂奶之后,经过很多天的重复,才能让孩子对“人脸”产生更多的感情,在5个多月之后,孩子才逐渐地能够区分“妈妈”与“非妈妈”(Ego的现实区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