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上一则新闻,说是甘肃静宁县苹果一斤八分也卖不出去。在感叹“谷贱伤农”的同时,也深感“贫穷是一种文化”的论断,“良有以也”。
我以前多次去过静宁,对那里的情况略知一二。静宁地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境内有一些季节性小河,下雨有点水,不下雨则断流,耕地多在山坡梁峁上,没水灌溉,是旱地,靠天吃饭。受地貌限制,静宁只通汽车,不通火车,更没有飞机场,西去兰州,东往西安,以前没修高速公路时,坐汽车都需一天的时间。因为交通不便,出行不易,自然条件恶劣,是个穷乡僻壤,以前只种小麦、洋芋、糜谷、豆类等农作物,自给自足,商品经济很不发达。静宁以前有个火柴厂,想必赚不了几个钱,现在恐怕倒闭了,因为打火机早就取代火柴了。静宁在六盘山下,与“苦甲天下”的定西和宁夏著名的贫困地区西(集)海(原)固(原)相邻,一直是个农业县,也是著名的贫困县。
近十几年来, 静宁县大力发展经济林木和苹果,改变以往以粮为主传统耕作方式,卓有成效,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等荣誉称号。静宁培育出的苹果,各项指标达到和超过国家标准,多次荣获金奖和银奖。目前全县果园总面积近50万亩,人均一亩;人均占有果园亩数,在全国不拔头筹,至少也是名列前茅。 那么,耕作方式的转变是否带来生活水平的变化?据官方统计,2003年,静宁农民的人均年收入是1400多元。今年是多少?从一斤苹果八分钱还卖不出去判断,想必比零三年好不到哪里去,也许更差也是可能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爆发,静宁的苹果就一斤八分卖不出去,摘苹果的工钱都赚不回来,别的投入自然打了水漂。这个经济账是亏大了,系“天灾”,谁也预料不到,谁也不负责任,穷根又扎深了一点。
静宁的贫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贫困文化。
“贫困是一种文化”是美国社会学家哈灵顿提出来,奥斯卡.刘易斯系统阐述的。这种观点认为,贫困表现为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也就是贫困文化。穷人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诸如生活简朴,节衣缩食,因循守旧,满足现状,屈从父辈、长官的意志,不愿规划未来,怀疑自己实现理想的能力等。文化塑造人,规定人的行为,具有可传承性。贫困文化一旦产生,便会对周围的人,特别是对穷人的后代产生影响,从而代代相传,贫困本身也就在这种文化的制约与保护下不断延续。贫困一旦成为事实,就难以改变,具有代际传递的规律,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很难逃脱他们父母所遭受的苦难与艰辛。静宁人乃至北方一些贫困地区的人,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受制于这种贫困文化,在致富的路上走得跌跌撞撞,艰苦不堪。静宁的苹果就一斤八分卖不出去,便是其证。试想,当人们把苹果的价格、致富的希望,寄托在果汁出口上,寄托在华尔街那些金融玩家的手上,那就是对权威的盲从,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而这正是贫困文化的典型表现。
如果时光倒退30年,静宁人的富裕程度并不比福建的一些山区县差,即便是和一些沿海县相比也不逊色。例如,沿海县惠安以前是著名的“地瓜县”,土地贫瘠,人口众多,以地瓜为主食,有饿肚子之虞,而静宁不是“洋芋县”,以白面为主食,吃饱是没问题的。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给农民松了绑,福建山区县的一些农民各显神通,打工、办厂、做生意,经过艰苦奋斗大多独富起来了。例如,惠安县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前三季度为5960元,预计全年可达7980多元,是静宁的大约四倍,差距非常之大。静宁农民在致富的路上蹒跚难行,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贫困文化使然。闽南人有“爱拼才会赢”、“输人不输阵”(犹言“宁可牛挣死,不让车翻过”)特质,而静宁人(包括北方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乐天知命,因循守旧的性格,便是造成惠安人和静宁人收入差距的文化原因。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惠安人走出家门在外打工、办厂、做生意的人很多,而静宁人很少能走出山窝窝到外地打工、办厂、做生意。简言之,安贫与不安贫,是静宁人和惠安人的性格差异,而这种性格差异是由不同的文化所塑造的。
福建泉州的一些工厂缺工人,通过甘肃的有关部门介绍,招聘诸如临夏、定西的人到泉州打工。这些人来之后干两三个月,大多都跑回原籍去了,原因一是吃不了苦,二是生活不习惯,三是工资不够高。而在同一工厂干同样的活、拿同样报酬的江西人、四川人、贵州人却依然在干,即使不满意工作与报酬而跳槽,也不会中途回老家。泉州有很多永登人开兰州拉面店,近年来大多出现用工荒,难以为继,老板在老家找不到帮工,原因是年轻人到泉州路太远,工资又不高,不愿来。他们有饭吃即可,宁肯在老家晒太阳、諞干川(聊天),也不肯外出打工。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经济发达地区,很难遇到西北一些贫困地区的打工群体。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打工很苦,报酬不高,积累起来也不过是“一个鸡蛋的家当”,而有些人就是凭着“一个鸡蛋的家当”发家致富的。再说,那“一个鸡蛋的家当”,也比在家里种地收入丰厚得多。泉州有些有钱的老板,让自己不爱读书的儿子,小小年纪到工厂打工,吃点苦,积累点经验,以后再继承家产当老板。如果是西北人遇到同样的情况,大多舍不得儿子小小年纪去打工。各地民风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地域文化的不同。
静宁人想致富,不仅要改变耕作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贫困文化。(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