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经济学的破产
张 杰
摘要:本文认为西方经济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代言学说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护航工具,主要特点是自私狭隘的资产阶级经济观、投资者的话语体系、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核心目标、脱离生产劳动和经济实际、具有明显的伪科学属性。西方经济学既无法救治重病缠身的资本主义,也无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的伟大奇迹进行解释,必将随着资本主义的衰退走向“破产”。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理论 实践 批判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算起,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两个半世纪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1.古典阶段: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70年代,以亚当斯密、李嘉图、萨伊、约翰穆勒为代表,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三要素分配论,主张政府不干预的自由放任市场。
2.现代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马歇尔、凯恩斯为代表,用边际效用价值论取代了劳动价值论,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建立了供需均衡理论,分析经济危机成因并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奠定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3.当代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今,一方面是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进行补充和综合集成后形成主流经济学,以“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人物,另一方面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其他非主流经济学流派层出不穷、众说纷纭,以弗里德曼、卢卡斯、拉弗、哈耶克、布坎南、科斯等为代表人物。
西方经济学看似构建起了一套科学、严密、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它作为西方资产阶级的代言学说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护航工具,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其进步有限的经济思想和作用有限的理论工具,既没有给人类社会创造出具有普适意义的科学真理,也没有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注入经久不衰的蓬勃生机。在资本主义走向衰退的大变局时代,西方经济学不可避免地随之走向“破产”,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西方经济学体现了自私狭隘的资产阶级经济观
1.站在资产阶级的主体视角看经济。西方经济学以资源的稀缺性为研究起点,以理性经济人为基本假设,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目标,以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为基本逻辑,设计了诸多函数和变量,构造出一个属于投资者的话语体系。供给、需求、价格、工资、产量、货币供应量、税率、汇率、就业率、储蓄、投资、债务等等变量,以及从微观到宏观的各种均衡,都服从于投资者实现收益(利润、利息、租金)最大化的需要,围绕投资收益最大化这个中心进行设计,换句话说,西方经济学中的所有指标中,唯有投资者收益最大化这个指标是确定不变的,其他指标都“可变”。西方经济学的这种理论视角属于西方资产阶级的主体视角,这个视角决定了它看不到经济的全貌,看不到广大劳动者需要的经济,看不到广大无产者和社会底层人民需要的经济,看不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经济,看不到社会化大协作、大生产、大发展需要的经济,它看到的仅仅是属于“理性经济人”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也就是符合投资者(即资产阶级)需要的自由逐利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2.顽固地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方式。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继承并发展完善了劳动价值论,创造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由于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冲突,西方经济学随即抛弃了劳动价值论,用边际效用价值论取而代之,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边际革命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否定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对抗马克思主义,否认剥削问题的存在,掩盖资本主义矛盾,甚至把主张劳动价值论的李嘉图斥为“共产主义之父”。西方经济学始终坚持并试图证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制度是最好的经济制度,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价格和供需并实现理想的均衡状态,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即使是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理论,也是以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触及资产阶级利益为前提,在市场失灵的时候由政府出面印钞“放水”救市。西方经济学只研究基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行为,不研究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的问题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固有矛盾,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制造的经济危机改称为经济周期,并用各种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经济周期的必然性。西方经济学反对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研究公有制并抵制公有制,用似是而非、强辞夺理的论调证论只有私有化才能够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最优解”。
3.没有正确的经济史观。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史就是一部残酷剥削、压迫和掠夺的“黑历史”,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国家在数百年间通过圈地运动、奴隶贸易、殖民地侵略扩张,野蛮掠夺本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残酷无情地剥削、压榨劳动人民造成深重灾难,资本主义强国争夺殖民地,利益矛盾不可调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为了对抗共产主义搞了半个世纪“冷战”,当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维护美元霸权肆意侵略、颠覆、遏制世界各国,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资本主义集团至今仍在疯狂地掠夺全世界。西方经济学不研究资本主义的真实历史,对资本主义从未停止的剥削、压迫、掠夺行为视而不见,不从历史和现实中发掘、提炼出令人信服的经济学真理,却用一大堆假设和逻辑虚构了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作为理想的市场经济模型,继而设计了名目繁多的“补丁”理论来解释经济如何运行。西方经济学刻意回避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史实真相,极力宣扬资本主义市场制度是最好的经济制度,更不愿正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巨大成功,这种表现谈不上具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狭隘的市场观。西方经济学定义的市场经济是属于私人自由竞争逐利的市场经济,在宏观上无目标、无计划、无组织,一是限定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经济行为是纯粹私人的行为且主要是投资者行为,把政府和公有制经济放在市场经济的对立面;二是以市场交换为主要内容,通过交换获利是核心诉求,生产和分配附属于市场交换且服从于市场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指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如何分配;三是自由竞争逐利,特别强调逐利的自由竞争而不谈协作互利共赢,所有的市场主体自由竞争逐利无需政府干预,认为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四是将政府的主要作用局限于解决市场经济的“外部性”问题、通过税收和预算支出进行收入再分配以促进公平、通过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稳定经济,认为政府干预过多是有害的,“政府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成了问题本身”。西方经济学没有认识到,政府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也可以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和公有制经济主导下实行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大协作,比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更有效率且更能实现公平。
(未完待续)
作者:张杰 QQ 36522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