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21 0
2021-11-05
本人的思维模式就是喜欢探寻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逻辑和原理并抽象成简单的模型。从而进一步分析和演绎其发展规律。

我给经济这个概念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简单的定义。
经济就是一个生产和消费的循环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通过交易(有货币参与的交换)来完成的。
经济内在的运行逻辑和原则就是:所有的生产都是为了消费,而消费则刺激生产,假如无消费,则生产无必要。因此,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消费是十分重要而且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个环节或因素。

而交易则是一个买方使用货币或信用(信用也会通过货币的形式来体现)与卖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交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实现了货币的支付转移。分析经济和金融,一定要考虑货币通过交易的支付转移过程。
货币或者以货币为表现形态的信用创造(信贷,借贷,融资,债务等概念密切关联)都是关联着金融领域的,因此,金融是通过经济活动领域中的交易过程与经济体系密切联系起来了。

根据这个概念对经济进行抽象的模型就十分简单,如下图。

根据以上概念和模型,又有4个重点的概念,需要反复揣度和分析思考。
即:生产者,消费者,买方,卖方。
社会中的任何自然人,其本质都是作为消费者角色而出现的,同时他们也是生产者,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小孩,他们只有消费者角色,他们的消费是依靠家庭的积蓄(储蓄)来维持。
而社会中的生产者,可以是社会中的自然人,也可以是生产组织或者机构、企业等,社会中经商者归入生产者角色中。其中还牵涉到范围更广的一些与生产端要素相关的因素,如生产力,生产技术,生产关系,劳动力与就业,分工合作等等。这里不必复杂化引申展开。

以上4个概念进行排列组合,就有4种情况。
生产者买方因素,生产者卖方因素。
消费者买方因素,消费者卖方因素。

在细化分析以上因素之前,有必要强调一个十分重要的逻辑和原理。
在社会化的生产与消费循环过程中,最终端的消费过程只有一个,而过程中的生产环节,则有N多个。
即类似于:
生产---->消费                                                 (一个生产环节)(农业:初级农产品生产领域)
生产---->生产---->消费                                   (二个生产环节)
生产---->生产---->生产---->消费                     (三个生产环节)
生产---->生产---->生产..............生产---->消费   (N多个生产环节)

下面就细化分析以上4个组合因素。
1.最终端的消费者买方因素。
消费者都是购买的社会最终端的消费类商品或服务,一旦商品或服务被消费掉了,就从社会中消失了,社会消费的目的除了维持人类最简单的生存需求外,最重要的是提高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前面说了,消费是比生产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是社会整体的生活水平的高低,才是决定宏观经济冷暖的核心因素。

最终端的消费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影响着社会的CPI指数,即消费者物价指数,而且这消费环节,只有最终的一个环节。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或服务会最终从社会上消失(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周期稍长),其商品价格不会再以成本的方式继续传递并卖给下一个环节。(二手商品交易市场不复杂化引入分析)
消费者作为买方的支出,这是直接拉动GDP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2.消费者卖方因素。
社会上大量的普通消费者,都是卖出自己的劳务或服务给生产者而获得收入,这个收入基本上都是以工资或者薪水的方式来体现。但是,有一个领域例外,那就是很多的个人生产户或者个体商户,大部分存在于只有一个生产和消费的循环过程中(也存在于其他生产环节上),普遍存在于农业领域的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上,虽然农业生产也是通过消费者的劳务或服务形式来体现,但是他们的收入是依靠卖出初级农产品来实现的,而并不是靠工资的形式来获得收入,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没有其他生产者作为买方购买劳务的环节,没有工资的概念在这些个体生产户或个体商户的生产环节上。
所谓的社会就业,是指社会普通消费者能通过卖出劳务或者服务给生产者,有社会其他生产者购买其劳务或服务,或者个体生产户与个体商户,均能实现充分就业并获得较稳定的收入且维持基本消费水平,充分就业并获得稳定的收入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

3.生产者卖方因素。
根据前面生产环节的模型可以知道,中间生产者的商品或服务要么卖给下游生产者,要么卖给最终端的消费者,其生产者的商品或服务假如卖给下游生产者,则商品价格影响的是PPI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而假如生产者的商品或服务卖给最终端的消费者,则商品价格影响的是CPI指数。很显然,生产环节可以很长,很多,很复杂,上游生产环节商品服务价格上涨,十分容易传递到下游生产环节上,因此,PPI指数更加容易被生产者卖方因素所影响而导致PPI价格指数波动幅度增大。

4.生产者买方因素。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社会中的集体生产组织、生产企业,都会成为社会劳务或者服务的买方,也是社会就业及稳定的核心,更是社会收入的保障。用于维持社会生产与消费良性循环的基础。

所以,社会生产者的作用是很大的。首先它会是大部分投资的主体,这也是可以直接拉动GDP增长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它解决了劳动就业,社会收入及分配,提高社会整体收入及生活水平,具有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的作用。但是这个生产作用很大,他的重要性依然弱于社会中的消费者,因为社会生产者作为卖方的商品和服务,都必须要通过社会消费者市场来承接和消费,否则就无法进行成本传递,因为它会受到假如无消费则生产无必要原则的约束。
其次,生产者买方都是购买上游生产者的商品或服务,如原材料,中间商品等等,进行来料加工或再生产过程,为社会提供更高端,更精细的生活消费用品。生产者买方购买的商品服务价格,很显然与部分生产者卖方因素一样,都影响PPI价格指数,且所有生产者购买商品的价格都会以生产成本的方式继续向下游传递,并继续传递到最终端的消费者商品市场上,最终影响CPI指数。

所以,在分析宏观经济的某些现象时,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对生产者,消费者,买方,卖方4个因素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量客观还原客观事物的运行逻辑本质和运行规律。

最后必须要重点谈谈买方因素,买方因素,前面说了,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可以成为买方,而买方因素只与金融货币体系密切联系,因为买方购买商品服务时使用货币。而货币与金融体系密切联系。

自然人或者某机构团体要作为买方的资格出现,他首先必须有钱,其次就是必须要能借到钱。
只有货币的持有者,才有资格成为经济交易活动中的买方。

一个简单的逻辑:支出=收入-储蓄。这里储蓄可以是负值,也就是说,开支可以来源于储蓄。按月为单位计量,假如这里的储蓄是负值,则可以认为是入不敷出的行为,要动用储蓄来维持相当的消费购买能力,但我们不能认为是一种透支行为,这是储蓄也是为了改善并提高局部时期的生活水平,如大宗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则不能认为是一种透支行为。
这逻辑可以稍微完善并添加一条即可变成:支出=收入-储蓄+信用。很显然,产生信用或者债务,对于消费者来说,负债消费则认为是一种透支消费行为,这是透支未来为了提高当前时期的消费水平的一种经济活动。而对于生产者来说,负债则可认为是一种带杠杆的投资行为,融资负债投资是为了扩大产能,并预期在未来获得更加丰厚的收益。

这个逻辑,无论对于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是适用的,因为这个公式只对买方产生作用,而生产者或消费者都可以是买方。

因此,在社会宏观经济的发展中,影响买方因素开支的,有收入,储蓄,和信用3大要素。
只要社会消费踊跃,买方支出积极,那么社会经济的交易活跃就可以繁荣经济。
因此根据这些简单的原理和逻辑,就能得出,只要社会的信用创造十分活跃与发达,就能造成经济发展加速的现象,通过也可以改善和提高社会整体的生活水平,但是,信用即债务,它也是有副作用的,因为信用在本质上来说是对未来消费购买能力的一种透支行为。

引入信用或者债务因素,前面的逻辑和公式就会变成:

近期:支出=收入-储蓄+信用  (提升近期买方的消费支付购买力)
远期:近期:支出=收入-储蓄+信用-债务本息的到期偿还  (远期买方的消费支付购买力因偿还债务本息而降低。)

社会上单个的消费者负债,或单独的某个生产组织或企业负债,逐月偿还负债的本息,可以从微观个体上,可认为他们在逐步去杠杆,是个良性的发展过程。
但是从社会整体上来看,社会融资债务的总体水平是不断上升的,虽然信用或者债务可以提高近期买方的交易支付购买力,却在整体上来说,会掠夺远期的整体交易支付购买能力。一旦社会整体债务规模累积过大,就会导致债务危机爆发。

之前我的文章,详细分析过经济领域和金融领域中都产生了正反馈现象,让社会融资,社会信用创造,银行间接融资,社会直接融资规模迅速扩张与发展,社会融资总规模超过300万亿人民币规模,很显然,债务危机有潜在的爆发风险。

以前也多次强调过。要维持债务经济体的资金链,只能靠社会交易中的买方因素和继续增量融资加杠杆。后一种方式很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前一种方式我们也见识到了,因为社会消费者信贷的因素,社会整体的消费者市场远期的消费购买能力降低了,消费不足,只能开继续增量信贷维持经济的发展速度了。
于是这就关乎到金融体系的因素,并由这个因素来决定社会债务危机是否爆发并引发经济危机了。

这也是我反复多次,不断深入细节化分析我国金融货币体系的原因,因为金融货币体系的发展会决定我国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时机问题。

中国这种基于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体系有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银行体系只需要极低的超额准备金或超额准备金率,就可以维持庞大的金融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行,且央行只需要适当降准,或者适当增量再贷款,就可以补充银行一定量的超额准备金,并释放可以超过10倍的银行信贷额度空间,银行可以继续增量信贷维持社会的资金链。
因此,这种货币体系,可以方便用来维护宏观经济发展不失速,我们的房地产泡沫,信贷泡沫就可以继续维持得足够长久,但是社会债务规模仍在不断累积,社会还在不断加杠杆,这就会让未来的危机不爆则已,一爆惊天了。

因此,债务危机,金融危机,才会最种引发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一个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循环过程被破坏的危机,会导致大量生产企业破产,社会就业减少失业增加社会整体收入降低(生产企业是社会劳务的买方),社会债务人资金链断裂,经济交易活动中的买方消失,假如社会大量债务人都成为卖方(债务人资金链断裂后是没有资格成为买方的),就会导致资产价格大暴跌,经济减速,失速并全面进入大通缩大萧条环境中,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显著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按传统的逻辑,债务危机会首先爆发,然后才会引发金融危机。而我们这种金融货币体系,却不会首先爆发债务危机,因为可以不断靠增量融资和信贷来维持资金链,而是会首先触发金融危机,才会全面引爆债务危机,并最终传递导致经济危机。
而引爆金融危机,我之前反复分析过了,只有唯一一个因素,就是不管一切原因或因素,刺激资本流出中国的金融银行体系,就会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导致金融危机爆发,而这个因素,很大很大概率只能会是被外部敌对势力所触发的。

分析到这里,相信宏观大局势,大趋势,大方向,我认为就可以不必要继续深入下去了..................
经济1.jpg 经济2.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