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15 4
2021-11-06

发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系讲师是一个学诈,对此有何感想?


原文链接  [size=18.6667px]https://zhuanlan.zhihu.com/p/430191421

读论文时,偶然之间读到了,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3年毕业的博士生浦江燕的博士论文《资产定价,稳健投资,与随机最优控制的动态规划》,发现正文的两大章节内容都是错误的,是作者伪造、篡改、剽窃、欺诈写成的。内心无法平静,得知浦江燕现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系的讲师,更是让我感慨万千,故特作此文,以此劝勉正欲成为学诈的在校生,千万不可步其后尘,重蹈其覆辙。

浦江燕博士论文第二章信息不对称下的内部人交易和“随机压力"下的定价规则

(1)博士论文中的本章并未明确给出“随机压力"的定义,而只是在

注2.2.5中模糊地说明了包含了二次积分,其中蕴含了“价格压力”是随机的。并没有所谓的“随机压力”的定义以及相应的经济学金融学含义。浦江燕的随机压力定价规则,及其表达式只是她异想天开般的假设,并以此作为一个虚构的拓展,无法得到其所谓的拓展定理2.2.10。

(2)博士论文中的本章没有任何结论创新之处,且其所谓的主要结果是完全错误的。

本章的正文结尾处,浦江燕写道:

根据浦江燕的定理叙述,可以知道定理2.2.10想表达的意思是:

因为有条件:

所以有结论

浦江燕自己也叙述道: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所谓的在Cho的模型背景下,结合他的结论,Cho的结论到底是怎么叙述的?

通过分析上述Cho的结论,我们可以发现,该结论的意思是,先有如下的这些定义与假设:

之后,才有结论:

而博士论文的作者本末倒置,浦江燕的论文中先有均衡价格的假设,再有对应的后面的特殊表达式的结论。她的意思是均衡价格对一定有这样的特殊表达式。

而Cho的结论是因为先有特殊表达式的假设,才有最终均衡的结论。

即Cho的意思是,对于有这样特殊表达式的价格,一定是一个均衡对。

两者完全不一样。

那么读者会问?浦江燕是否自己已经完成了对Cho的超越,独立的做出了她自己主要结果的证明工作呢?

答案是:完全没有。

纵观博士论文这一章,浦江燕的所有工作,都是在其给出了一个她自己定义的所谓的“随机压力”的假设下,想在这个“随机压力假设”下,对Cho文章中的定价规则进行推广。因为Cho的文章在最后结尾处提及了今后的工作方向可以是通过放松对定价规则的限制,来对某些经济学金融学背景下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指出了考虑随机压力可能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但是Cho的文章并未给出随机压力的确切定义与经济学金融学解释。浦江燕的博士论文中也没有,只是非常模糊地引入了所谓的二次积分,二次积分相比于Cho文章中定价规则表达式中的一次积分看似有了创新,但完全没有任何经济学金融学含义,且只是数学形式上的增加。更为主要的是,浦江燕博士论文本章的大部分证明工作,只是相当于对应Cho论文中的引理3的证明。而浦江燕完全没有对Cho文章中的引理2、引理4、引理6、引理7进行对应的,在她所谓的“随机压力”假设下的证明,甚至都没有给出对应的“随机压力”下的引理2、引理4、引理6、引理7的描述与结论。

浦江燕仅仅凭借证明了其所谓的“随机压力假设下”的对应Cho文章中的引理3的结论,就据此认定,可以得到在Cho模型背景下的,所谓的“随机压力假设”下的她的博士论文本章主要结果。这完全是错误的。她只是证明了,在均衡条件下,二次积分表达式中的系数

为零,这样二次积分项就没有了,她定义的定价规则就变得和Cho文章中的定价规则一样了,那么Cho文章中的结论就可以照搬照抄在浦江燕自己定义的包含二次积分的定价规则下也成立。但是要得出Cho文章中的结论,是要在所新定义的定价规则下完整地、全面地证明Cho文章中的引理1至引理7和Propositon1,浦江燕定义的定价规则明显就不符合引理2、引理4、引理6的要求,是得不到类似引理2、引理4、引理6的结果的。仅仅凭数学上的雕虫小技,证明了所谓的均衡时,二次积分中的系数为零,就以为可以蒙混过关,形式上化为和Cho文章中的定价规则一样,最终掩人耳目,直接就推出Cho的结论,这明显是办不到的。浦江燕的定价规则根本无法得到引理2、引理4和Proposition1中的公式,读者仔细比较Cho的证明过程就可以发现,定价规则中一旦多了一串二次积分后,引理2、引理4、引理6和Proposition1都是无法成立的,也就是说就算均衡时二次积分项为零,绝不代表之前定义时,包含二次积分项的定价规则就满足对应的引理2、引理4、引理6和Proposition1。这是无法直接得到的,也肯定是不对的。浦江燕自己也没有做出新的类似于引理2、引理4、引理6和Proposition1的证明。

仔细阅读Cho的文章,可以发现,Cho的文章第59页Proposition2的结论的证明过程,是建立在之前7个引理和Proposition1的结论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要证明Proposition2,必须先依次证明引理1、引理2、引理3、引理4、引理5、引理6、引理7和Proposition1,缺一不可。而且Cho给出的证明中,引理4的证明需要先证出引理2,引理6的证明需要先证出引理4,Proposition1的证明需要先证出引理4和引理6,其中的证明逻辑顺序与条件引用是非常确定和清晰的。Cho的文章中无法规避掉上述任何一个引理和Proposition的证明与使用。

以下是Cho文章中的引理与Proposition

而浦江燕的本章博士论文工作,仅仅相当于对应证明了“随机压力假设下”Cho文章中的引理3,对于其余引理和Proposition,浦江燕丝毫没有提及,更没有证明与运用。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在浦江燕的“随机压力假设”下,Cho文章中的引理2、引理4、引理6、Proposition1都是无法成立的,浦江燕也没有给出她自己的对于这些引理的证明。只凭借所谓的“随机压力假设”下的引理3的结论,是无论如何无法得到对应的“随机压力假设”下的Cho的类似结论。更何况,浦江燕的结论与Cho的结论完全本末倒置,根本无法成立。浦江燕的论文中自完成引理3的证明后,也没有给出任何的对其所谓的主要结果定理2.2.10的证明内容,只是使用文字轻描淡写地说明已经在Cho的模型背景下,结合他的结论,完成了定理2.2.10的证明。

而实质上,Cho文章的结论在浦江燕的所谓的“随机压力”的假设下也是无法成立的,绝不是像她文章中所写的那样,是二次积分系数都为零的特殊情况。Cho的文章中的假设有明确的经济学金融学背景与实际含义,定价规则中的一次积分项更是如此,代表了交易量累积轨迹,浦江燕仅仅是异想天开的增加了一个二次积分,并荒谬地将其解释成为“随机压力”,却又给不出任何随机压力的确切定义与经济学金融学背景含义。更为可笑的是,浦江燕自己所写的

当二次积分项系数都为零时,怎么可能还有“价格压力”形式上是随机的呢?此时整个二次积分项就已经都为零了,这个二次积分项就根本不存在,从另一个角度讲,在定义定价规则时,就根本不应该考虑这种没有经济学金融学含义的二次积分项,因为这样构造的定价规则就不符合定价规则本身所应当具备的经济学金融学含义。任何多余的项在均衡时,都不会存在。

浦江燕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只懂数学推理,缺乏经济学金融学背景的读者认为她的工作是一种创新。同时,浦江燕的狡猾之处在于,她引用文献,只给出文献名称和对应的定理编号,而从不在她的博士论文中对所引用的文献定理进行完整的叙述,这样使得读者根本无法通过阅读她的博士论文知道她所引用的定理的具体表述内容,完全沉浸在她所虚构的逻辑假设中。这样,读者如果不看Cho的文章,不仔细了解Cho文章的本质含义与证明过程,就会被浦江燕所利用,浦江燕从Cho的文章中截取引理3,围绕她所谓的“随机压力假设”下的创新点,对Cho的文章结论进行了所谓的推广,在不了解Cho文章的情况下,读者看起来浦江燕的文章结论完全成立,但实际上完全是错误的。浦江燕偷梁换柱的学术造假行为,巧妙地利用读者大多是数学专业出生,不具备经济学金融学背景,且没有看过Cho的完整论文,被她虚构的证明逻辑所蒙蔽。

浦江燕博士论文2.2的内容,基本上是对Cho文章内容的直接翻译,其内容是在Cho文章的框架下,选取相关所需内容翻译而写成的。

浦江燕博士论文2.3表明了,这一章内容的主要结论就是为了证明主要定理2.2.10.

接下来,博士论文从第22页至第26页,以及本章2.4附录中的内容,都是为了证明引理2.3.7(包括类似的引理2.3.8),这个引理2.3.7就相当于Cho论文中的引理3.

博士论文第27至第29页中的内容,就是为了证明在引理2.3.7成立下,可以推出其假设的“随机压力”会消失,定价规则在本质上只依赖交易量累计轨迹。

但是仅凭推论2.3.11是完全无法得到Cho的Proposition2的结论的,更不可能得到定理2.2.10。定理2.2.10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错误的定理。

而实际上,推论2.3.11恰恰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Cho的假设的正确性,即Cho对于定价规则的表达式假设中,只包括了一次积分,而不存在所谓的其他二次积分等无效的表达式的关键性原因就是,当最终考虑均衡价格对时,这些其他无效的表达式(包括浦江燕假设的二次积分这种特殊情况)都会化为零,只剩下Cho文章中的最初假设。因此,在考虑经济学金融学背景含义的前提下,对于其他的价格规则表达式,根本不需要考虑其他特殊表达式,这些其他表达式既没有经济学金融学背景含义,也会在最终的均衡情况下,化为零。浦江燕的论文结果非但错误,而且毫无意义。

其实,阅读浦江燕的本章2.5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浦江燕只是单纯地从数学表达式上,对Cho文章中的定价规则进行各种异想天开般地数学形式上的复杂化与推广,完全没有考虑到Cho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金融问题,浦江燕所作的推广在经济学金融上没有任何意义,根本无法得到Cho或者与Cho类似的结论。更何况浦江燕就完全无法从数学上进行证明她所谓的“随机压力假设”下的结果。

浦江燕博士论文第三章递归效用下稳健的最优投资消费

本章博士论文3.1中叙述了本章的全部结果。其中,

浦江燕的意思是她的工作主要是证明了推广的随机微分效用的验证定理,在证明过程中,她使用了新的方法,而且该验证定理所需的条件可以得到弱化。其弱化的对比对象是Kraft等人的论文结果。

在本章博士论文3.2中,浦江燕对上述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说明。让我们来看一下浦江燕是如何说明的?

以上是浦江燕在论文中描述的Kraft等人的论文中对于验证定理使用的条件假设。

而浦江燕的论文中给出了她的验证定理的使用条件假设如下:

并且浦江燕在3.2节的结尾处指明了,她的条件之所以更弱的原因:

读者如果仔细观察Kraft等人的论文条件(L1)和浦江燕的论文条件(L2),乍看之下,确实如浦江燕在注3.2.3中所说的那样,(L2)确实比(L1)要弱,(L1)只是(L2)的一个特例。

但是,这正是浦江燕奸猾狡诈之处。她在定理3.2.2(验证定理)的证明过程中,所依赖的假设3.2.1条件,其实已经被她重新篡改,伪造过了。

Kraft等人论文中的验证定理3.1的条件也没有被浦江燕完整叙述,除了所谓的L1这个条件外,还有一个局部鞅必须是鞅的条件也要满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1-11-6 20:03:18
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11-13 10:12:27
图挂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11-17 05:36:18
00401034 发表于 2021-11-6 17:08
发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系讲师是一个学诈,对此有何感想?
原文链接  https://zhuanlan.zhihu ...
如之奈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2-7 09:45:4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