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拿着充满了估值模型、繁琐公式和大量数据的研究报告,你认为自己接近于公司的真实吗?当投资报告会上,西装笔挺的分析师大谈公司价值的时候,你认为他接近于公司的真实吗?当诸如“中金公司、安信证券、招商证券、华泰联合”等名字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是否对他们的研究所充满了敬意和信任?
这些问题,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对不起,下一个悲剧可能出现在你身上。
近期在绿大地(002200)、双汇发展(000895)、宁波联合(600051)等一系列公司身上,券商分析师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这个行业丑陋的一面,而我们发现,券商分析师由于扮演市场观察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原本应该坚持公平、公正、客观的调研已经逐渐发生异变,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导致这种异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研究所主观利益的诉求,亦有分析师个体难以扭转的行业之风,这种种因素构建了当下分析师的生存环境。某行业分析师近日在其微博上套用当下的流行语发出“分析师伤不起啊,伤不起!”的感慨,勾勒出其复杂而又略显无奈的心态。
“金手指”还是“庄托”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某种程度上,券商研究报告意味着“投资风向标”,帮助其发掘上市公司的价值;对于券商研究所而言,由于其市场观察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原本应该坚持公平、客观、公正的调研却在逐渐发生异变。近段时间以来,中国宝安、宁波联合等一系列由券商研究报告的独立性和真实性引发的争议,再次把券商研究所和分析师推到了风口浪尖。
在众多券商研究报告的鼓吹下,以中国宝安为首的石墨烯概念股上演过一波疯狂上涨,而正当炒作进入白热化阶段,上市公司又跳出来澄清称“没有石墨矿”,此后相关概念个股纷纷回落,令众多跟风炒作的散户损失惨重。“我就是看了券商的研究报告才追进去的,没多久就被套牢,现在才知道是被忽悠了。分析师的话还能信几分?我是不是只能自认倒霉,就当花钱买教训?”股民老张向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抱怨。
据了解,目前已有20多名因被券商研究报告“忽悠”而亏损的投资者准备起诉国泰君安、平安证券、湘财证券和信达证券等多家券商,然后更多的股民只能默默把苦水往肚子里吞。这不禁让记者想起2007年齐鲁证券发的“中石油能上100元”的研究报告。当时那篇激情四射的文章忽悠了多少股民暂且不论,但也让人认清了一个事实:研究报告就是一个巨坑,看看就可以,千万别往里跳。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伤不起啊!”
研究报告严重失实,券商分析师们的公信力首当其冲遭到质疑。到底是谁在干预他们的言论自由?他们是被机构绑架了吗,还是根本就是合谋者?他们是金手指,还是庄托?他们背后的券商研究所,种种在研究与自营之间串通合谋、操纵市场的行为,亟待监管部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