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10L。
与世界其他房屋和地产市场不同,耐人寻味的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具有金融属性/投资市场和“日用必需品/消费品”双重属性的市场。
即,中国的房地市场永远都具有硬需求,放眼中国三线以上的城市,家庭主力人口在50岁以上的,有谁家不拥有3套以上的房屋。相应地,首套房屋的拥有者平均年龄已经在26岁以下了,如此看来,就家庭购买冲动而言,从26-50岁,未来25年前后,中国三线以上城市的需求仍然是具有刚性的。当然,人在26岁买房成家的幸福感和在50岁时做同样的事情,是不同的。个人以为,如何通过财政,税收,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构筑“房地产市场的国民信心体系”;比如,既然家家都买多套房子,那么早期初婚可考虑二手房屋或郊区房屋或二线以下非中心城市的房屋;将来再改善。(而如今我们的问题是将所有的现实需求未来25年的购买房屋的需求,都集中到几个一线城市的几个区,自然人为地拉高热点城市和热点地区的房屋价格。)这样可以“平滑点上的硬需求”。亡羊补牢,还来得及。
此外,中国房地产市场具有分散性,一味地评说暴涨或暴跌,都是指“点”上的即期市场价格,是分散的不连续的,换言之,是个政策市(上游中游下游,**都有理由有能力有可能随时溜达进来,掺合下

);所以,难以轻言“全面崩溃”。
最后,还有输入型通货膨胀,国内外同时QE型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周期调整型通货膨胀等带来民众资产贬值压力所导致的因素。物价如此疯狂,而且现在还看不到尽头。这种局面下,买房避险,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只是全社会的避险资金都进了房地产市场,后果看起来气势汹汹,有点放大了。如果,针对这种投资避险的需求做工作,应该也能有效果,总不至于放任其“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