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6926 3
2011-04-19
大道至简。
费孝通《乡土中国》,是一本好书,不做作。这书是他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的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这让我想起张五常的博士论文在AER上连载的情景,令人佩服。写东西写到一定的水平,哪还要去担心发表渠道呢?《乡土中国》是费老借“乡村社会学”的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他觉得这是另一个问题;他也指出,对实际情况不正确的反映难免会引起不良的影响,正基于此,费老的这些文章并没有正式发表过,他自己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尝试的“记录”。已经踏下的脚印是历史的事实,谁也收不回去;在《乡土中国》重刊的序中,费老感叹道,回头看,那一去不复返的年轻时代也越觉得可爱。大师都这样,那我们这些小辈还追求什么完美呢?自己认为的完美,在别人看来可能一文不值。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本书并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中提炼出一些概念;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它并不是虚构,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当然,这些概念体系也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可以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发生作用。
乡土本色。这是全书的第一章,费老觉得从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多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这里有一个路径依赖理论。到国外,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喝,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这个传统,在许多农业国家均这样。
长在土里的庄家行动不得,伺候庄家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我们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耕种活动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地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这保持了他们个别负债,独来独往的精神。
乡村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每个孩子都是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有两种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乡,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文字下乡,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穷教授别的已经全被剥夺,但是我们还有别种人所望尘莫及的遗传。
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
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文字是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钟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乡土社会的本性。
人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积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积累别人的经验。
“说”是“有”的开始,这在物质宇宙中尽管可以不对,在文化中是对的。
在上篇,我从空间格局说到了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在这里我想从时间格局中说明同一结果。
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转移。
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
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只有在中国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4-19 19:37:15
差序格局。于是像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团体格局,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以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一表三千里。

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变化。

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用这架格所做的事。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他把这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外也可以说是公的。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个人群系中发生意义。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

在团体格局的社会中才发生笼罩万有的神的观念。

耶稣称神是父亲,是个和每一个共同的父亲,他甚至当着众人的面否认了生育他的父母。假如任何种政体有害于这些目标,人民即有改革或废除任何政体主权。孝悌忠信。

克己复礼为仁。恭则不悔,宽则得众,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楚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后,才能拿出什么标准来。

墨家的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格局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骂他无父无君了。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成长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

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绝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后所引起的结果。

合作的产生——一个多视角理论综述:

一是以个体为出发点,寻找适当的“设定”、模型与机制来实现关于合作产生的基础的解释,这主要集中在博弈论、社会学、政治学上的分析思路中。这种分析方法的出发点在于个体的理性自利,通过机制的作用,经过权衡而做出合作的选择,通过个体的激励基础来探讨合作出现的条件与可能性。

二是以合作的合理性、有效性为分析起点,判断标准在于合作秩序与其余制度选择之间哪种制度安排能够获得更高的存活机会并占据社会的主导,进而得以生存和延续,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壮大空间。这种分析思路以生物学、计算机仿真技术等分析为代表。这种分析思路的主要特点是将个体看成是具有某种异质性的原子,各原子之间依据其异质性采取不同的策略,采取合作或背叛行为,最终产生的结果是该种异质性的原子群体能否在类似于物竞天择的情况下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生存。这是一种注意事后结果观察的分析模型,以此来解释具有此种特质的异质性原子在代际延续之后形成现在的社会状态,以该特质性为现有社会现象提供解释。这种分析思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冲破理性自利的基础假设,是一种事后合理化解释。

男女有别,感情的冷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克服阻碍;没有了阻碍,生命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

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界的秩序。

心极黑脸极厚而又使人们认为其不黑不厚。

政治就是充满罪恶,革命也不见得就是圣洁。

礼治秩序。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理想,反对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

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别把事情搞的太复杂,老老实实念好博士,在国内发展,现在通讯这么发达,为什么要去国外呢?坚持自己的想法,也应该承认别人的更高境界。

无讼。在传统眼光中,都市真是个是非场,规矩人是住不得的。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子不教,父之过。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一代不如一代,真是世风日下。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理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无为政治。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武力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面已经认输,屈服了。如果一天阶级争斗的问题解决了,社会上不分阶级了,**、甚至国家组织,都会像秋风里的梧桐叶一般自己凋谢落地。

社会分工愈复杂,同意权力也愈扩大。如果握在手上的权力并不能得到利益,或是利益可以不必握有权力也能得到的话,权力引诱也就不会太强烈。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不能是没有目的的,而所具有的目的很难想象不是经济的。

一个只生产他生存必需消费品的人没有资格做奴隶;农业的帝国是虚弱的,因为皇权不能滋长壮健。乡土社会不是一个富于抵抗能力的组织,农业民族受游牧民族的侵略是历史上不断的记录。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在历史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的政治理想。

在乡土社会里,虽然名义上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长老统治。基层上所表现出来的却并不完全是许多权利上相等的公民共同参与的政治。这里还有一种权力,既不是横暴性质,又不是同意性质;既不是发生于社会冲突,又不是发生于社会合作。在这大店里有着不同部分,每个部分,我们称之为不同文化的区域,有着不完全一样的规律,但是有规律这一点却并无轩轾。每个要在这逆旅里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能在这些众多规律下,从心所欲而不碰着铁壁。

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孩子们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

为经济打算而生儿育女,至少是一件打算得不大精到的亏本生意。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难过。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冶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

文化和政治的区别是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

血缘与地缘。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拖欠着的未了的人情。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互相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来来往往,维持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钱上往来最好不要牵涉亲戚。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数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19 19:37:47
名实的分离。在本文里将讨论乡土社会速率很慢的变动中所形成的变动方式。如果社会变动得慢,长老权力也就更有势力,变得快,“父不父,子不子”的现象发生了,长老权力也随着缩小。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要它变的,要它变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人们不会在没有发觉旧方法不适用之前就把它放弃的。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环境变动的速率和领导阶层适应变动的速率配得上才不致发生流血的革命。为了求功,每一个自信可以解决问题的人,会感觉到别种方案会分散群众对自己的方案的注意和拥护,因之产生了不能容忍反对的“思想统治”。

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种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虚伪在这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从欲望到需要。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那是人类行为的过程。在十九世纪发生了一种理论说,每个人只要能“自私”,那就是充分地满足我们本性里带来的欲望,社会就会形成一个最好、最融洽的秩序。亚当斯密说,“冥冥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会安排个社会秩序给每个为自己打算的人们好好生活的。淘汰作用的力量并不限于文化之内,也有在文化之外的,是自然的力量。这力量并不关心价值问题;没丑,善恶,真伪,对它是无关的,它只列下若干条件,不合则去,合则留。鬼有没有是不紧要的,恐惧却得到驱逐。不论行为者对于这套方式怎样说法,它们必然是有助于生存的。

其实一直到目前,像美国那样发达的文化里,那样复杂的社会里,居然还有这样大的势力在反对计划经济,但是这时候要维持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精神是有危险的了。

在现代社会里只是即是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作计划。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了。

后记。这个研究室从此得到了“魁阁”这个绰号。为了要说明我选择这些方向来发展中国社会学的理由,我不能不在这里一述我所认识的现代社会学的趋势。社会学是社会科学中最年轻的一门,孔德在《实证哲学》中最早提出。讥笑社会学的朋友曾为它造下个“剩余社会科学”的绰号。现代社会学的一个趋势就是社区研究,也称作社区分析。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如果抽去了它们的功能来看,原是相同的,都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行为。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20 11:31:21
希望楼主对资源的内容进行相关的介绍和说明,方便大家的分析和评论。谢谢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