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金融业相对其他领域而言进展是滞后的。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改革开放战略安排的因素。我国改革的总体规划是先易后难、渐进稳妥。为了保障国民经济的整体平稳增长,没有将金融改革放到战略安排的前列,而是从农村改革和国有工商企业改革入手,这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但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金融改革进程与合理的战略安排相比,可能仍然过慢。这引发了许多的不良后果,导致了巨额的不良资产、严重的道德风险,给国家和社会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当前,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比如,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已有重大突破但尚未全部完成,政策性银行面临着进一步定位与转型的挑战,农村信用社改革有待全面展开,等等。
同时还要承认,金融业改革开放的目标是逐渐清晰的。金融改革的目标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一样,经历了逐步深化、清晰的过程。
改革过慢只会累积风险
以银行改革历程为例。邓小平同志比较早的时候就说过,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主要是从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分离出新的专业银行,当时的看法是,认为银行还是有别于一般的企业公司。1993年宏观调控时,提出要将四大专业银行建设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国有商业银行,随后三家政策性银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陆续成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要将商业银行推向市场、摆脱政府干预,按照市场的规律原则来经营。到2003年,认识进一步深化,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要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几家大型的国有银行相继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实现海外上市,标志着中国银行业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从过去20多年来看,应当说金融业的改革与开放的步伐都不够快。有的意见认为,金融业的改革与开放相比较,开放的速度似乎超过了改革的速度,有冒进之嫌。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实际上我们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都不够快。如果两者比较起来说,不是对外开放过快,而是对内改革进展慢了一些。事实上,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并没有特别突出,有些担心的问题也存在,但是并没有成为特别突出的问题,或者甚至也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过去的金融改革在步伐控制上较为谨慎,甚至走了一点弯路,造成金融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讲,对整个改革持审慎态度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因此束手束脚、驻足不前,或者想绕开金融市场的某个领域去搞金融改革注定是无法成功的,因为这样就割裂了金融与经济密不可分的联系,割裂了金融内部的有机联系。比如股票市场,过去为了回避矛盾,国有股长期不流通,埋下了一个结构性的隐患。再如债券市场,过去老担心发债企业无法偿还债务,干脆“一卡了之”,使得每年固定资产规模达到七八万亿的时候,企业债的规模才几百亿,导致间接融资比例、银行不良率都居高不下。事实上,稍加改进,公司债的约束力就比银行贷款要强得多。还有,在农村金融方面,过去曾一度出现过各种基金会,其实良莠不齐;也有可以引导规范的,但是我们没有花力气因利势导,而是简单关闭。这些办法当时来看可能暂时缓解了矛盾,实际上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积累下来的问题最终都需要我们花费更大的代价来解决。由此来看,内部改革的力度不够、进展缓慢才是造成风险进一步积累的主要原因。相比较之下,保险业由于对外开放比较积极主动,发展态势也比较良好。
无论是对内改革,还是对外开放都要加快步伐,而且两者之间需要统筹考虑,协调并进。只要牢牢地把握资本项目交易可控的前提,分步骤地推进改革开放,保证金融体系能够抵御外来危机的冲击,我们就可以走出一条既积极又稳妥的道路来。
改进完善金融业对外开放战略
一、开放的战略重点是转变机制
金融业开放的战略重点需要进一步明确。总体上看,资本充足率的问题已经不是当前中国金融业的主要矛盾。当然,还有一些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充实资本实力,达到监管标准。由于国内资金富裕,应当立足于国内来解决。但是引进先进经验和技术要靠对外开放。
当前战略重点是促进机制转变。通过机制转变,达到改善金融服务、增加产品创新、增强风险控制能力的目的。
二、要区分不同行业、地区
银行、证券、股票、债券、保险市场具有不同特点与实际情况,需要区分不同情况推进对外开放。就银行来说,也要区分大、中、小,不能一个模式。
由于金融资源方面的差异,在地域上同样应当区分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实施不同的开放政策。发达地区并不必然地要求开放程度更高,相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推动不发达地区在对外开放方面先行一步。这样,一来可以促进落后者迎头赶上,二来对一些拿不准的政策在不发达地区试点,可以较好地控制影响范围。
三、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作为商业银行,我们欢迎外国同行加入中国市场与我们一起发展,相互促进,但是金融业的不平等待遇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金融业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环境、信用环境、法律环境,特别是税收环境,这些方面我们问题还不少。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外资金融企业的过度优惠使得中资企业在竞争上处于不利地位……
(以上信息来自http://www.cerf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