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学专业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经济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1]
经济统计学主要研究统计分析原理和统计分析技术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通过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养成良好的数学和经济学素养,掌握常用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法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技能,具备在政府部门、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处理,管理与咨询、经济分析预测等工作的能力。[2]
本科<br>
统计学有较为快速的发展。在经济统计方面,一批学者展开了科学意义上的统计调查和研究, 涉及到人口、物价、教育、农业、工业统计等问题。[3]<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仍沿用之前的统计教材。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后,就引入了苏联的经济统计学。部门经济统计学是当时中国经济统计学发展的主体,有五大部门统计学,即工业统计学、农业统计学 、建筑业统计学、商业统计学和交通运输业统计学。<br>
1966年后,财经类院校大都被撤销,统计学专业教学也基本停滞。[4]<br>
1978年底,国家统计局在四川峨眉召开统计教学、科研规划座谈会。峨眉会议主张以苏联式经济统计为主流,恢复建国之初以统计学原理、部门统计、综合统计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体系,还强调了数理统计学和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以这次峨眉会议为标志,中国经济统计逐渐走向正轨。<br>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统计学界发起了一场 “大统计”讨论,这场争论的焦点是:世界上是不是只有一门统计学,是经济统计学还是数理统计学。这次讨论,客观上为中国经济统计学科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契机。[3]<br>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本科专业目录中的统计学归入理学门类,既可授予理学学位, 也可授予经济学学位。[5] [3]<br>
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经济统计学专业纳入经济学门类中,成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专业代码为020102。[3] [6]<br>
培养目标<br>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1]<br>
培养规格<br>
学制与学位<br>
基本学制为4年,可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修满学分且完成全部培养方案的情况下,可以提前毕业,但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未修满学分和未完成培养方案的,可以延后毕业。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br>
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符合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br>
知识要求<br>
(1)工具性知识<br>
1、熟练掌握1门外语,具备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第一外语非英语的,如开设第二外语,应尽量开设英语。<br>
2、具有比较完善的数学知识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能够运用数学方法理解和分析经济面问题。<br>
3、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数据处理、模型设计、研究分析和论文写作。<b>(2)专业知识</b>
1、牢固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指标的内在联系。
2、理解经济学理论的内涵、发展演进、学派差异及争论重点。
3、熟悉经济学理论运用的市场环境、政策依据和政策效果。
4、了解经济学理论发展前沿和实践发展现状。
<b>(3)其他相关领域知识</b>
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所从事的理论研究与实际业务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综合性,需要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因此,根据具体专业属性还须熟悉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如人文学科、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b>能力要求</b><br>
<br>
(1)具有较强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2)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
(3)具有将专业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利用创造性思维开展科学研究和创业就业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b>素质要求</b><br>
<br>
(1)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具有持续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
(3)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4)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5)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sup>[1]</sup>
<span style="em;"><b>课程体系</b></span>
<span style="em;"><b>总体框架</b></span>
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任意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验和实训(含就业指导)、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含创新创业实践)和毕业论文。
课程体系在注重知识性的同时应强化创新教育。应将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或课程融入课程体系。
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培养方案总学分应控制在150学分左右,其中理论教学课程为125 学分左右,实践教学课程为25学分左右。在理论教学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16学分左右,通识课程30学分左右,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专业课程39学分左右(其中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专业选修课程18学分左右),任意选修课程15学分左右。在实践教学课程中,原则上专业实验和实训(含就业指导)12学分左右,专业实习4学分左右,社会实践(含创新创业实践)5学分左右,毕业论文4学分左右。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中的学分安排做适当调整,但实践教学各项学分之和应保持在25学分左右,约为总学分的15%。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指定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均为必修;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增开的其他各类课程可以为必修,也可以为选修。
未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应在折算后满足上述学分要求。课堂教学按照16~18学时(每学时50分钟)折算1学分,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按照1周折算1学分,毕业论文折算4学分。<sup>[1]</sup>
<span style="em;"><b>理论课程</b></span>
<b>思想政治理论课程</b><br>
<br>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全面贯彻教育部有关规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16学分,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