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803 1
2021-11-18
动力电池产业链深度梳理 2021-11-01 18:58

受益于欧洲电动车元年,中国2025的新能源汽车规划,美国尚未出台的新能源汽车方案预期,未来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保持CGRA30%的增长,

作为新能源汽车必备的动力电池系统,是一个更好的赛道,所有新能源汽车都要用到电池,而电池产业链是一个比较高集中度的产业。

我们先展望一下,未来新能源车赛道究竟有多大的空间?

全球新能源汽车,2025年销量估计是2020年的4.6倍

全球动力电池,2025年需求量估计是2020年的5.6倍

全球锂电池(动力+消费+储能),2025年需求量估计是2020年的4.2倍

全球正极材料2025年需求量大概是2020年的3.7倍

全球石墨材料2025年需求量大概是2020年的3.77倍

全球电解液材料2025年需求量大概是2020年的3.68倍

全球隔膜2025年需求量大概是2020年的4.2倍(湿法为主)

全球六氟磷酸锂2025年需求量大概是2020年的3.68倍

全球碳酸锂2025年需求量大概是2020年的2.67倍

全球氢氧化锂2025年需求量大概是2020年的5.73倍

全球碳酸锂+氢氧化锂2025年需求量大概是2020年的3.91倍

全球钴2025年需求量大概是2020年的2.05倍

从图中整理的数据得出,动力电池的需求增加是最为明显的,大概5.6倍,下面从动力电池的角度进行分析。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最大的成本项,大概占据30%-40%。

一、从市占率角度分析

全球格局上看,中日韩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以中国为首,18年中国的市场份额为61%,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产能。

企业格局上看,龙头公司主要是CATL,松下,比亚迪,LG化学,三星SDI,CR5市占率不断上升,产业集中趋势明显,由16年57%上升至18年66%,此举明显利好大企业。而其中,CATL,松下,LG化学提升最快,总装机量最大,尤其是CATL。2018年CATL装机量21.3GWH,市占率22%,CATL在国内的市占率超过50%,松下20.7GWH,市占率21.4%,LG化学7.4GWH,市占率7.6%。

二、从客户结构角度分析

客户结构方面,具备竞争力的只有CATL、SDI三星、LG化学、松下这几家,其中LG Chem>CATL>松下>三星SDI。LG Chem与CATL客户覆盖全面,而松下与三星客户结构高度集中。很明显客户多元化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优势。

LG Chem基本囊括了所有国际主流车企,CATL在本土国产汽车占据50%份额之余,已经打入了国外供应链,海外客户卡位宝马、大众、本田、丰田等高端车企,成为宝马的主要供应商,软包电池也打入奔驰供应链。至于松下,独供Tesla,而三星SDI,主要是宝马大众。

三、从技术路线角度分析

首先科普下电池技术:

全球动力电池仍处于一个技术发展的行业变革期,目前欧美系和中国主要走的是金属材料电池路线,日韩更倾向于氢能源和燃料电池等路线。但全球的金属材料电池仍然占据绝对主流。

金属材料中,欧美系主要以三元电池(NCM/NCA)为主,优点是能量密度高,缺点是不安全和生产良率低;中国主要是用磷酸铁锂(LFP)的技术,优点是成本低,安全而且良率高,缺点是能量密度稍低些。由于磷酸铁锂技术被中国封锁,外国要用此技术的话,最终花费的成本其实和用三元电池的成本相差不远,国外与国内也有意识形态的竞争,所以国外普遍还是用三元为主。但对于整个行业趋势来讲,三元是未来方向。近几年来出于对能量密度的要求,正极材料由NCM111向NCM523/NCM622/NCM811过渡,这几个一个比一个高级,未来进一步升级到NCA/富锂锰基正极、硅碳负极甚至固态电池。

除此之外,电池按照形态还分软包电池,圆柱电池,方形电池。下图是各大龙头的电池形态路线,目前方形电池是趋势

对于电池来讲,无非就是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形态三种组合,下面我们主要讨论正极材料+形态这两种组合,负极暂时不讨论。

第一个讨论的是松下,松下走的是三元NCA(镍钴铝)正极+硅碳负极的圆柱电池,独供特斯拉,这种电池的能量密度暂时是业界最高,此技术一直被松下垄断,未来的电池进化方向很可能朝着松下的路径迸发。

第二个是比亚迪,主要走三元NCM方型电池,另外也有磷酸铁锂LFP电池,近年不断提高三元方形比例,主打型号应该是NCM111/NCM622。

第三个是LG化学,主要走三元NCM软包电池,主打型号NCM622,其次是NCM811,LG化学的811要落后于CATL。

第四个是三星SDI,主要走三元NCM方形电池,主打型号NCM111/NCM622。

第五个是CATL,主要走三元NCM方形电池,主打型号NCM811,是全球率先能实现NCM811量产的企业。

所以尽管松下电池技术更胜一筹,但目前市场由于车型适配性和需求和全球产能匹配问题,更多采取方形电池的结构,CATL主要便是方形电池发家的。另外NCM811相比于NCM111/NCM622有更优越的技术方式,而在NCM811中,CATL又是绝对的老大,所以技术路线上,松下超前,但CATL更有优势。

四、从产能角度分析

CATL2020产能达54GWH,21年投产14GWH达到68GWH,远期规划超过100GWH。

LG2018产能51GWH,19年在中国波兰各新增1座工厂,2022全球产能约为110GWH。

松下预计2020产能达到72GWH。

比亚迪18年实际产能28GWH。

从产能规划情况看,CATL与LG Chem产能规划积极远期超过100Gwh,松下与三星SDI相对保守,远期分别为70Gwh和50Gwh。

综上所述,在动力电池终端,无论从市占率,技术,产能,客户结构角度,CATL都是当之无愧老大。

除动力电池外再关注一下动力电池上游企业。

首先,我们来科普动力电池产业链:

(1)上游金属材料:锂、钴、镍等

(2)中游四大电池材料: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

(3)下游:电池

(4)终端:整车

(5)其他:新能源电池设备

于是,动力电池的上游便是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上上游便是钴锂镍。接下来稍作分析。

第一、上游金属材料:

如要选高弹性高赔率,上游金属材料钴锂绝对是最好选择,而钴的供需状况要比锂更好。

2018年全球 60%的钴用于电池领域,我国这一比例超过 80%,并持上升趋势,其他领域需求有限。因此,钴需求变化与锂电池周期紧密相关。

华友钴业公司钴盐(注意是钴盐,而不是钴金属)市占率和销量在国内占35%,全球是18%,世界第一,规模是竞争对手寒锐10倍。华友今年将新释放出1万吨的总产能,近年又准备向下游三元动力电池去延申,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华友与动力电池的产业链的紧密度都是最高的,是电池上游钴产业真正的龙头。

第二、上游金属材料:

2014年以前,全球锂产品超80%的供应量来自美国雅宝、智利SQM、美国FMC和澳大利亚Talison,中国是一个资源稀缺国。其中雅宝在智利阿塔卡马盐湖和美国claytonvalley矿山进行开采,SQM则在智利本土阿塔卡马盐湖开采,FMC在阿根廷翁布雷穆埃尔托盐湖进行开采,Talison在澳大利亚格林布什矿山开采锂辉石矿。这四家公司形成了"三湖一矿"的开采局面

第三、正极材料:

正极材料是锂电池最核心,成本最高的部分,占30%--40%。

行业优势企业主要有长远锂科(母公司新三板的金瑞科技)、容百科技(科创板),当升科技,振华新材(新三板)、杉杉股份、厦门钨业。

正极是技术变化最大的一个领域,磷酸铁锂、锰酸锂到三元材料,殊不知未来会不会又出现新的技术路线,这对此领域的企业挑战不小,若走错技术路线,则万劫不复,分分钟被人弯道超车。

第四、负极材料:

负极材料在电池中重要性没有其他三块突出,竞争者也没有正极材料多,技术比较平稳。

国际上,负极材料主要是中日竞争,两国公司份额占了全球95%以上,近几年趋势是日本向中国转移。

国内主要的企业有贝特瑞(新三板)、杉杉股份、紫宸科技(母公司是上市公司璞泰来)、凯金(新三板),现在基本上是三足鼎立的格局,前三家的市场份额合计接近60%。

第五、电解液:

14年以前,日本为主的三菱化学和宇部兴产,韩国为辅的LG化学和旭成化学,几乎垄断六氟磷酸锂行业,当时毛利率高达80%!

15年开始中国企业整体增速年年高于全球,多氟多在15年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六氟磷酸锂生产商,第四是天赐材料。

此行业目前国内龙头企业有,天赐材料,新宙邦,国泰。

第六、隔膜:

四大核心原材料,上述三个均已实现完全国产化,也就是能够打破国外企业封锁,产能自给自足。最后一个尚未完全国产化的就是锂电池隔膜。隔膜其实就是一层用来隔离锂电池正极和负极,防止短路的膜,既要能够起到隔离的作用,又要对锂离子有很好的通过性,这样电池才能正常充放电。

在锂电池总成本中隔膜只占10%,看上去不大,但它的技术壁垒却是最高。

中国第一家尝试切入隔膜产品的是星源材质,通过和四川大学合作产学研,4年时间突破干法隔膜制备关键技术。08年出产了中国第一卷干法隔膜。关键技术被突破,企业进入加速发展期,星源材质拿到了大量国内企业的订单,包括比亚迪、国轩高科,万向等。

星源目前在往湿法方向转,投了大量的产能,比如常州的2个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一是3.6亿平湿法,二是涂覆工厂,4亿干法产能+10亿涂覆产能,目前最重要的客户是LG,星源是LG干法唯一供应商,湿法切入宁德供应链,尚未放量。

第七、电池设备:

先导智能,与宁德时代一样基本上已是寡头垄断,很多外资大厂包括松下,LG、三星都是拿它的单子。

制氢、储氢、加氢、氢燃料电池、锂电池PACK、自动变速器、控制器、商用车研发、制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1-11-19 10:29:4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