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公示
序号 课题名称 首席专家 责任单位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研究 陶文昭 中国人民大学
2 高继文 山东师范大学
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研究 韩美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精神重要论述研究 吴向东 北京师范大学
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研究 程竹汝 上海交通大学
6 王炳权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7 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研究 刘林 上海师范大学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及其关系研究 何中华 山东大学
9 孙建华 南京林业大学
1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魏传光 暨南大学
11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12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 吴晓明 复旦大学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内在关系研究 肖安宝 广西大学
14 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 沈湘平 北京师范大学
15 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 龚群 山东师范大学
16 新时代英雄观的理论建构与传播体系研究 邢云文 上海交通大学
17 新时代英雄观的理论建构与传播体系研究 刘明洋 山东大学
18 中国共产党百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创贡献研究 刘新刚 北京理工大学
19 中国共产党百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创贡献研究 任晓伟 陕西师范大学
20 中国共产党迈向第二个百年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新贡献研究 杜艳华 复旦大学
21 海外华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曾少聪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22 海外华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张振江 暨南大学
23 国外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编译与研究 于海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24 伟大建党精神及其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关系研究 王炳林 北京师范大学
25 伟大建党精神及其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关系研究 陈挥 上海交通大学
26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主题研究 杨凤城 中国人民大学
27 题目略 刘旺洪 南京审计大学
28 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 李毅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29 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 石云霞 武汉大学
30 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伦理精神研究 朱金瑞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31 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藏1950年前中国共产党档案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
32 共产国际联共(布)涉疆中共党员档案搜集整理编纂研究 孙秀玲 新疆师范大学
33 人民军队优抚安置史文献整理与研究 李翔 哈尔滨工业大学
34 中国共产党革命音乐百年发展史研究 徐元勇 南京师范大学
35 中国共产党革命音乐百年发展史研究 冯磊 上海音乐学院
36 中国共产党百年医疗卫生史料收集、整理与研究 李洪河 河南师范大学
37 中国共产党工农关系政策史料收集、整理与研究(1921—2021) 罗平汉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38 中国共产党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经验研究 崔延强 西南大学
39 中共党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宋学勤 中国人民大学
40 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研究 杨德山 中国人民大学
4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研究 刘先春 兰州大学
42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研究 王伟国 中国法学会
43 中国共产党制度体系建设的百年演进及经验启示研究 陈朋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44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青觉 中央民族大学
45 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和领导能力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和经验研究 熊辉 暨南大学
46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研究 赵士发 武汉大学
47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资料整理及研究 王海锋 中央民族大学
48 潘梓年哲学思想研究 冯颜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49 规范性哲学研究 李红 北京师范大学
50 20世纪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 江怡 山西大学
51 明清朱子学通史 谢晓东 厦门大学
52 《江永全书》整理与研究 徐道彬 安徽大学
53 近代哲学家对中国学术思想的脉络梳理与当代启示 魏义霞 黑龙江大学
54 中国经典诠释学基本文献整理与基本问题研究 傅永军 山东大学
55 中国经典诠释学基本文献整理与基本问题研究 曾奕 同济大学
56 中医哲学传承体系与创新发展研究 王旭东 上海中医药大学
57 程雅君 苏州大学
58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伦理路径研究 肖巍 清华大学
59 中国乡村道德的实证研究与地图平台建设 王露璐 南京师范大学
60 文化强国背景下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研究 龙静云 华中师范大学
61 文化强国背景下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研究 李萍 中国人民大学
62 人工认知对自然认知挑战的哲学研究 魏屹东 山西大学
63 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俄罗斯)科技哲学与科技史研究 万长松 江南大学
64 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及其实践的哲学研究 闫坤如 上海大学
65 现代技术治理理论问题研究 刘永谋 中国人民大学
66 汉译逻辑术语本土化与中国逻辑学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鞠实儿 中山大学
67 马克思主义美学史 阎嘉 四川大学
68 审美意象的历史发展及其理论建构研究 朱志荣 华东师范大学
69 中国古代美学命题整理与研究 张晶 中国传媒大学
70 阿多诺文艺美学著作翻译、笺注与研究 朱国华 华东师范大学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 谢富胜 中国人民大学
72 新发展阶段伟大实践与发展经济学理论创新研究 叶初升 武汉大学
73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韧性的形成机理、动态评价与政策协同研究 卢现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74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韧性的形成机理、动态评价与政策协同研究 隋建利 吉林大学
75 全球产业链重构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影响及中国应对研究 韩永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76 全球产业链重构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影响及中国应对研究 罗长远 复旦大学
77 劳动力流动视角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乔雪 中国人民大学
78 劳动力流动视角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史清华 上海交通大学
79 明清以来我国传统工商业账簿史料整理与研究(1500—1949) 袁为鹏 上海交通大学
80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 邹进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8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战略思想史研究 伍山林 上海财经大学
82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有效防范滞胀风险路径研究 范金 南京林业大学
83 新发展格局视阈下中国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与调节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靳玉英 上海财经大学
84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国际贸易政策体系调整与中国应对策略研究 钱学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85 城乡融合与新发展格局战略联动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 杨玉珍 河南师范大学
86 城乡融合与新发展格局战略联动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 郭冬梅 中央财经大学
87 开放经济安全监测预警和综合评估研究 蔡宏波 北京师范大学
88 中国家庭经济风险测度、成因及外溢性研究 尹志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89 中国家庭经济风险测度、成因及外溢性研究 臧旭恒 山东师范大学
90 我国数字经济安全的动态预警、治理机制和法律保障研究 范柏乃 浙江大学
91 平台经济数字治理的理论逻辑与体系构建研究 刘航 中央财经大学
92 特色农业赋能增收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万俊毅 华南农业大学
93 特色农业赋能农户增收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郭红东 浙江大学
94 构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体系研究 龚斌磊 浙江大学
95 RCEP对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与应对战略研究 陈秧分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96 现代财政—金融结合框架下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 朱军 南京财经大学
97 现代财政—金融结合框架下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 马光荣 中国人民大学
98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税制结构优化与改革研究 储德银 安徽财经大学
99 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税制结构优化与改革研究 刘怡 北京大学
100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研究 吕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01 大国经济条件下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重大问题研究 白雪洁 南开大学
102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我国“深蓝渔业”发展战略研究 韩立民 中国海洋大学
103 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研究 纪月清 南京农业大学
104 逆全球化时代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重塑研究 李波 天津大学
105 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与经济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 朱学红 中南大学
106 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与经济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 朱俊明 清华大学
107 “双循环”新格局下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张军 复旦大学
108 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国家战略研究 徐德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09 新型基础设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与机制运行一体化研究 叶玉瑶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110 低碳发展背景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机制与风险防控研究 李金铠 郑州大学
111 能源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 孙传旺 厦门大学
112 碳中和目标下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路径和协同机制研究 王群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13 新发展格局下金融结构优化与高质量技术创新研究 胡海峰 北京师范大学
114 新发展格局下金融结构优化与高质量技术创新研究 李俊青 南开大学
115 数字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战明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16 “双循环”新格局下我国金融风险演化及防控措施研究 杨子晖 中山大学
117 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研究 王修华 湖南大学
118 依托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推动数字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王芳 中国人民大学
119 依托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推动数字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周光友 复旦大学
120 在线平台信息价值和信息行为研究 张玉林 东南大学
121 在线平台信息价值和信息行为研究 孙元 浙江工商大学
122 “双循环”新格局下现代流通体系创新及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张闯 东北财经大学
123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研究 严金明 中国人民大学
124 新型举国体制下技术突破的市场机制和政策路径研究 白俊红 南京师范大学
125 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要素跨境流动路径研究 申明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26 基于区块链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与质量安全体系研究 张雷 东北大学
127 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 谭海波 湖南大学
128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效评估与推进机制研究 魏敏 厦门大学
129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精准感知体系与能力建设研究 宋英华 武汉理工大学
130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区域医疗资源协同应急机制及调度优化方法研究 江志斌 上海交通大学
131 开放开源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张玉明 山东大学
132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 谢富纪 上海交通大学
133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 吴晓波 浙江大学
134 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战略与政策研究 刘建丽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35 碳中和目标驱动下多能互补体系的协同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 姚强 新疆大学
136 平台企业治理研究 苏敬勤 大连理工大学
137 平台企业治理研究 彭正银 天津财经大学
138 中国企业裂变式发展重大问题研究 王凤彬 中国人民大学
139 企业低碳价值创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贾明 西北工业大学
140 企业低碳价值创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郑琴琴 复旦大学
141 高质量发展情境下中国企业的高端化战略变革理论研究 焦豪 北京师范大学
142 高质量发展情境下中国企业的高端化战略变革理论研究 韵江 东北财经大学
143 网络化开放创新范式下企业知识产权市场化保护与价值转化法律机制研究 宁立志 武汉大学
144 网络化开放创新范式下企业知识产权市场化保护与价值转化机制研究 李永明 浙江大学
145 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债务问题研究 李广众 中山大学
146 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债务问题研究 王竹泉 中国海洋大学
147 新时代中国特色管制会计制度体系与智能化实践研究 王彦超 中央财经大学
148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测度理论、方法与进展评价研究 方匡南 厦门大学
149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测度理论、方法与进展评价研究 张维群 西安财经大学
150 数字赋能中国全球价值链攀升的路径与测度研究 马晓君 东北财经大学
151 数字赋能中国全球价值链攀升的路径与测度研究 马丹 西南财经大学
152 “双循环”新格局下我国大健康大产业升级的统计测度与进程监测研究 陶春海 江西财经大学
153 多重复杂背景下中国经济“双循环”接驳及其协同性、有效性的统计研究 李朝鲜 北京工商大学
154 工业大数据统计测度理论及应用研究 罗世华 江西财经大学
155 工业大数据统计测度理论及应用研究 李勇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156 基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监测与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苏为华 浙江工商大学
157 基于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 何广顺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158 新发展阶段军工企业高质量发展统计测度与实现路径研究 李慧云 北京理工大学
159 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研究 张贤明 吉林大学
160 中国核心术语国际影响力研究 袁军 北京外国语大学
161 当代西方国家政治极化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庞金友 中国政法大学
162 美式民主的理论悖论与实践困境研究 佟德志 天津师范大学
163 社会组织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研究 朱仁显 厦门大学
164 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 吴建南 上海交通大学
165 新时代我国数字强边战略及实施路径研究 沙勇忠 兰州大学
166 新形势下我国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的战略研究 马一德 中国科学院大学
167 新形势下我国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的战略研究 许春明 同济大学
168 智慧社会安全风险治理体系研究 陈红 江南大学
169 新时代下国际领导力研究 阎学通 清华大学
170 大数据主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余丽 郑州大学
171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大数据主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冉从敬 武汉大学
172 题目略 信强 复旦大学
173 欧洲对外战略调整与中欧美关系研究 冯仲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174 百年变局下全球化进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 王栋 北京大学
175 百年变局下全球化进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 刘贞晔 中国政法大学
176 社会科学影响公共政策的历史、机制与中国路径研究 孔繁斌 南京大学
177 中国特色郊区社区社会形态研究 蓝宇蕴 华南师范大学
178 数字时代的国家记忆共同体研究 周海燕 南京大学
179 建立和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研究 左停 中国农业大学
180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朱虹 南昌大学
181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朱竑 广州大学
182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有效分享减贫经验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徐秀丽 中国农业大学
183 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的主要就业风险及多维治理研究 张顺 西安交通大学
184 残疾人社会组织活力的社会机制研究 朱健刚 南开大学
185 跨县搬迁社区治理与后期扶持研究 陈绍军 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