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1934 发表于 2011-12-7 09:53 
楼主的回复让我看到了经济学上很多新元素,很是高兴啊; 但经济学不是数学,也不是物理学,它是数学、统计 ...
你所提到的经济系统划分的复杂性,的确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不过只要考虑“长期”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人们往往在短期具有很理性的决策,但是一旦到了长期就糊涂了”。不光在经济学中,在军事上也一样,要一个军队高度紧张的防守,在短时间上可以,但是时间一长,必定就会松懈。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长期竞争所描述,即“在长期竞争中,每一个人只获得零利润”,也就是不管一个人在精明,他总有糊涂的时候,使得他最后的收益只是“正常利润”。这就是微观经济学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结论,这个结论不管消费者的需求函数是什么类型,它都总是成立的。
此时心理学或者社会复杂性(除了战争)都被考虑进去了。
事实上,微观世界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比人类社会更加的复杂。原子之间除了有电磁力、弱力、强力、引力之外,还存在量子纠缠,使得原子之间像“幽灵”一样具有匪夷所思的性质(类似于人类之间的契约)。但是只要观测时间足够长(比如0.0000000000000001秒),这些大量的原子之间就会形成“规律”,这就是统计物理。人类社会也一样,尽管人与人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但是只要观测的时间足够长(比如100000秒),人类的经济行为也会形成规律。
新古典宏观就不一样,他们往往假定特殊的微观需求函数的形式。这显然是不必要的,因为会放进人为主观因素进去。所以新古典宏观除了他们给出的总生产函数的结构之外,其他的很多元素都具有人为因素。
另外,尽管凯恩斯在著作中说到人们心理复杂,但是他确实是直接加总微观经济量(他直接利用了当时被人创立的总量分析法,而忽略了微观经济个体之间的关联,本质上他的加总是没有技术处理的,只是文字叙述了一下,他的意图还是希望发展一个总量上的有效需求不足),并否定萨伊定理。当然宏观经济学必定是“微观加总”,这一步不是问题,关键点是加总之后的处理问题。凯恩斯的著作《通论》本身是有很多模棱两可的地方的,后来逐渐被人完善,并作为宏观经济学。
competitive market for multiple firms and economic crisis这篇文章就找到了各个行业之间微观个人的“同一类”,再加总到宏观。这篇文章本质上是希望将“经济学”纳入“自然科学”。
很高兴能与你讨论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