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996 2
2011-04-25

最近几年,人人网开始变成了时政辩论的前沿阵地,往往一篇日志,一张照片,一段视频就能引来各种立场各种“派别”的人的唇枪舌战。其实不止是在人人网,任何人气旺盛的论坛、博客、SNS乃至近两年新兴起的微博,都能看到彼此冲突的观点的激烈交锋。  

我早先也曾热衷于和他人辩论,然而时间久了就发现,辩论结果往往是持A立场的人更加坚信A,持B立场的人更加坚信B。辩论到最后变成互骂“F*ck”之后一拍两散的情景也是屡见不鲜。时间久了,就难以保持当初那种热情,因为有种“反正怎么说也是鸡同鸭讲还不如不说”的感觉。当然,我和很多人一样,在无法说服对方时,(对方也无法说服自己时)肯定难免产生这样的想法——怎么想要让他接受”正确”的观点就这么难呢?(这里的正确,自然是我们自己认为的正确。)仿佛自己已然真理在手,只是在居高临下的“推销”真理。这样的想法自然是可笑幼稚的。不言自明的是,真理应当是在思想的碰撞中被寻找的,而非已经被某些人发现并垄断的。自由主义思想家约翰·斯图尔特·弥尔认为真理是在不同意见的竞争中逐渐“进化”,所以他不像有些人声称找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相反,他主张的是建立一种寻求真理的过程。理想化的辩论目的也应该正在于此。理想化的辩论不应该是为了压倒另一方,甚至就是为了“打脸”或者恶心谁一下。  

“弥尔认为,由于人类难免犯错,自由讨论才是最有可能发现新真理的途径,而对任何探究的封杀和排斥,都会对人类造成损失,因而都是不明智的。此外他还认为,只有通过争辩,才能让我们学会更好地表述和捍卫真理,并使真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没有争辩,或者不允许争辩,只会让已经建立起来的真理变得不堪一击。”
(摘自维基百科)  

然而,现实生活没有那么理想化,并不是所有的辩论都是为了探讨真理而进行的,有很多辩论就是为了说服对方而进行(人人上最常见的就是此类),还有很多辩论是因为有观众存在,为了影响特定的受众而进行(美国总统大选时的辩论、法庭辩论、正式的辩论比赛等)。  

所以根据目的不同,我粗略把辩论分为4类:  

1. 成败依赖于对手的 (Opponent dependent)  

2. 成败依赖于观众的(Audience dependent)  

3. 成败依赖于自身(Self dependent)  

4. 探求真理(Truth Seeking/Truth dependent)  // 好吧,我承认这个说法酸了点。  

这几类都是顾名思义:  

第一类辩论就是一定要等对方承认你是正确的,辩论的目的才算达到。可以是公开的,可以是私下进行的;如果曾经参与过这种目的的辩论,你很可能会有和我类似的感受——累!因为你必须说到别人点头同意,辩论才算完成。一个人对一个观点的认同,很可能牵涉到他的价值体系,他对信息掌握的程度等诸多方面,让对方改变想法这件事很可能是没结果的。举个例子:反韩的69圣战时,无数“爱国者”去百度爆吧,不少“爱国青年”贬低韩国组合SJ的长相,说他们根本不帅,现在的小孩儿不懂什么叫做帅。更有犯傻的甩出一张周恩来的肖像,义正词严的呵斥道:“看,这才叫做帅!”SJ粉丝:“………………帅个×,还不如SJ的脚毛帅。”(周:“××××的,招谁惹谁了,躺着也中枪。”)这是此类辩论的一个典型结果,你气死也没用,人家的想法就是不会改变。当然,还有一个可能是那个“年幼无知”的SJ粉被总理的魅力“深深的征服”了,但是他就是嘴硬不承认。遇到这种情况,同样使得试图说服对方的人陷于非常被动尴尬的境地。  

第二类辩论比较重要。双方采用广场模式辩论,例如BBS、微博、推特,人人上的回帖等,双方说过的话都是对特定观众开放并且有迹可查的,其目的在于影响这些特定观众对事情的看法。观众可以是在辩论现场围观的(网络/真实生活),可以是不在场但是有机会接触到该辩论纪录的。这种辩论成败最终评判标准就是你的影响力有多大,是否争取到了更多的围观者认同你的立场。我们最经常见到的发日志探讨某个话题,例如推倒柏林墙的“钓鱼岛显然属于日本钓鱼岛还是属于日本”,就属于此类。他的辩论对手是那些坚持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人,而观众就是有机会读到这些文章的但是对这个问题并未下定论的人,当然也包括坚持钓鱼岛属中国的那些。这样的辩论目的很清晰,不是为了做真理的探求,而是为了影响特定人群,就是为了说服某些人。如果能争取到对手的认同那更是你的本事。所谓的启蒙、开启民智,其实就是这类辩论的一个延伸。不管是turf、果粉、五毛、皇汉……每个派别都有不少转发次数很高的网帖,其实这样的帖子的目的几乎都不是要探讨真相的,就是为了宣传自己这个阵营的立场,让更多人认同自己的阵营的政治主张。(当然我不反对采用这样的辩论方式,而且我反对也没用,)因此,如果这个帖子下面一片赞许之声,在人丛中有一两个人发出了微弱的反对声,但是仍然被围观或者淹没,那文章作者还是成功的。不过这个帖子被转到其他的地方,就未必还会有这个效果。所以这里的成败定义也依赖语境。(题外话:我欢迎更多的自由主义者们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争取更多人认可普世价值,推动社会进步。不过仅仅有道理是不够的,既然是为了传播,幽默风趣就很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说与说什么同等重要,如果不是更加重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4-25 09:55:12
第三类辩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私密的,不同于一二类的地方在于,自己才是辩论胜负的最终评判,当自己通过与对方交流,比较了对方的观点及推理过程与自身的异同后,最后认可自己的观点正确时,辩论就可以结束了,当然很可能对方会认为你是说不过了就逃之夭夭。这样的辩论应该不太多见,因为需要辩论者有承受被对方误解且不解释的勇气;(如果做不到罗永浩所说的“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那你就去给彪悍的人生一个解释吧。)  
第四类辩论就是弥尔所说的,完全为了得到真理而进行的探讨,这样的探讨中,谁说服谁不是判断辩论成败的依据,辩论“是否在双方的良性互动中产生了有意义的结果”才是判断依据。所以这种辩论如果有输家,那么很可能大家都是输家。就是说了半天,没有得出什么建设性的结果,都更加坚持彼此原来的意见了。遗憾的是,要进行这类辩论,需要的条件很多:  
      1> 双方对该问题的认识具有基本共识,让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凑到一起探讨“上帝的存在与否”及必须基于这个前提的问题都恐怕只能是越说越不对路子;  
      2> 气氛是友好包容的,不是充满敌意的。既然是探求真理而非争个胜负,那么双方就是合作者的关系,而非对手的关系。赢的话是双赢,输的话是双输。这要求双方都能包容对方的推理错误、信息缺乏等等问题。这一点可能并不被我们重视,可恰恰这就是至关重要的。试想一个人气势汹汹的来和你“探讨真理”,并且揪住你的错误不放,用教训的口气和你说话,这样的对话结果还能是可期待的吗?(当然,有一方气度难以置信的大的话,还是有可能进行下去的,惭愧的是,我自己肯定不是。)  
     3> 双方都具有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在承认基本共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推理。(这个其实要求不算高,韩寒说的不错,逻辑应该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个能力,不需要去专门培养。不过如果有过一定的训练,肯定更能提高辩论的效率,改善辩论的质量。)  
看到这里你可能就明白为什么第四类辩论最少见,其需要的条件本来就是最苛刻的,气氛的友好那一条其实还可以包括双方都有足够的耐心进行探讨,这又不可避免的牵扯到打字速度、时间、时差、对一个人的熟识程度……等等乱七八糟的外部因素。而且探讨来真理用来做什么呢?马克思在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这样一句话:“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 the point is to change it.”(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读世界,真正有意义的是改造世界)。相信很多人都是持相似的观点的。他们认为空谈“误国”。重要的是“行动”。当然,我没有权利去要求任何人改变他的想法,我只是忍不住想问,如果你对世界的理解本身就不够,你怎么能确定你要采取的行动方式是正确的呢?(尽管“正确”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有不一样的标准,但是这不妨碍你先得出你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后再去考虑怎么行动)  
最后说说我自己吧。我渐渐改变了当初那种“推销真理的传教士”般的思维,不再以改变他人想法为目的,而是以通过辩论,让自己的想法得到检验。也就是说,参与辩论时,关注点在自身,而非对方。我如果参与辩论,应该是属于介于第三类和第四类之间的辩论。需要声明的是:我不认为我选择的辩论目的具有什么道德优势。我的选择没有任何暗示、建议他人做和我同样选择的意思,更不要说是强制他人放弃自己的选择。  
但是我仍然很失望,因为我要么遇到的是和我价值观根本不同的,这样的情况下我不愿意说太多,因为我很清楚的是,我很难从这类对话中受益。要么是辩品差的。  
例如遇到国家主义者,民族主义者时,他们判断一件事情的正确与否时,要用是否有利于国家、民族这样的宏大抽象概念作为判断标准,而我则以是否有利于维护个人自由(消极自由)为判断标准。一开始双方从出发点就有分歧,辩下去只能是越来越鸡同鸭讲。我选择不去浪费这样的口水和时间。也避免了有一方动怒开始骂娘的可能。或者举另一个例子,让一个信仰上帝者与一个无神论者就对上帝的理解进行辩论,你不觉得这是纯粹浪费时间吗。难道我们期望通过屏幕上的几行字改变对方对宗教对上帝的看法?(不要问我无神论者为什么是无神论者,有神论者为什么是有神论者,这种观念的形成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话说回来如果我掌握了这么高级的思想钥匙,那我就可以去搞邪教忽悠人了,还和你说什么辩论的目的。)  
另外一类就是辩品差的,辩品差的表现不仅仅是讲脏话,讲脏话自然算不得辩品好,但是常常把以下这些话挂字在嘴边的辩品肯定算是差的(有言在先,以下症状自己我身上也有):  
“你读过……吗?没读过不要乱说话”  // 驼鸟心态。当你对对方没有充分了解时,怎么知道别人没读过……呢?  
“回去多看看书吧”  // 不知道说这话的人自己读过多少书。另外,即便一个人读书少,见解就一定不靠谱吗?  
“你的想法真是幼稚”  // 想不出这种话除了恶化对话气氛还有什么作用。  
“你考660了吗?你有什么发言权?”  // 形形色色的资格论充斥着网络,希望说这种话的人不会遇到比他“更有资格”发言的人,因为那时候他就只好闭嘴了。  
“你居然说脏话,什么素质啊,哈哈”  // 诚然说脏话不是好事,但是非要拿素质说事儿的人很无聊,也很无能。  
把相同观点反来覆去一直说的,同时自称已经说服了你的  // 同一个观点反复说已经够让人崩溃,能不YY吗?  
以上仅举几例,挂一漏万。总的说来就是“对人不对事”,或者“既对人也对事”。遇到这样的人,辩论的欲望很快就没了。(编辑注:有关此处可参照谢至理谈人身攻击的文章)  
我又不愿意和人死磕,所以觉得没有继续说的必要时,我会想要结束对话,这时有的人就会用激将法“你看,没法证明我的观点是错的吧?你倒是说说我什么地方说错了啊?哑口无言了吧?”  我耐心本来就差,遇到这样玩激将法的更是懒得与之费口舌,所以直接拉黑。毕竟,我不是来和谁分胜负的,我所关注的是自己思想的建设,没有义务为了满足谁的好战欲望去和别人争论什么。当然,被拉黑的人肯定有话说,“你是伪自由主义者,你没有皿煮精神!”  (这种荒唐的想法已经有很多人批过了,我就不重复了。)另外有人说:“他果然说不过我。” 然后去暗自窃喜。我的回应是:想要抱这样的心态是你的自由,我不在乎你怎么看我。我不是为了别人的评价活着的,如果每个人都找个话头来和我辩论,我必须与之耗到有一方被彻底说服为止,那我一天有48小时也不够用。更要不说辩论中不可避免会发生:对对方话的误读、双方价值观存在根本分歧、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且有一方不承认对方信息的可靠性、一个观点被翻来覆去反复重复造成的低效沟通、辩论时由于肝火上升开始对人不对事…………等等。  
于是,我最后得出结论,打酱油才是王道。  
当然,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对话环境这么糟糕,你为什么还混迹于人人政治圈呢?  
这个问题很好,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表达的欲望,这个欲望是人都有,即使可交流的对象很少,即使有时候表达了但是没有回应或者回应令自己失望,毕竟聊胜于无;  
自己能接触到的信息总是有限的,看看别人分享的东西,总会有收获;  
还有就是自己发现一些别人不怎么关注的东西时,拿来分享,算是也给别人提供多一种视角;(当然,我没啥自以为是的优越感,这地球上没了谁都转,我没分享,只要是有价值的信息,总会有人分享,时间问题、早晚问题而已);  
最后一点就是这个圈子里待久了,有感情了。好吧,我知道你想吐。不过,这也是实话。  
标签:个人选择, 消极自由, 网络辩论, 辩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27 10:27:11
谢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