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对话贝恩:如何选择战略性投资者
李少卿
《21世纪商业评论》(以下简称21CBR):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注重投资者能否给自己带来战略性的资源,因此寻找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或相接近的产业中的企业作为投资者。对于有这类计划的企业,您有什么建议?
曾伟民(贝恩公司合伙人、大中华区工业及汽车行业主管):选择正确的战略投资者或业务合作伙伴必须谨慎为之,任何不恰当的业务合作伙伴都可能带来致命的伤害。
例如寻求战略投资者与选择财务投资者之间就有不同,后者纯粹出于财务目的,而对于寻求战略投资者的中国企业来说,除了要为未来增长注入新的资金外,他们必须首先对引入投资者的目的有非常清楚的认知。企业必须清楚了解潜在战略投资者的长期愿景、对中国企业进行投资的动机、他们的真实能力以及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例如全球客户和分销网络,与外国**的关系等。
鉴于合作的不同目的,企业还须判断潜在战略投资者是否具备兑现承诺的能力和资源,以及管理层是否有意做出长期承诺,这都是必须要综合考量的核心问题。
21CBR:那么在寻求这类合作时,有些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曾伟民:与纯粹的财务投资者不同,战略投资者通常期望被投资的中国企业履行某些义务,这有时可以让双方互惠双赢,但情况并不总是如此。中国企业必须充分权衡合作关系中的“取”和“予”,确保“给”得有价值。
21CBR:作为被投资者,在充分有效地利用投资者的资源和网络方面,是否有什么技巧?
曾伟民: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投资者的资源和网络,中国企业必须清楚阐释寻求战略投资者的商业论证,描绘为双方带来的财务和战略价值。同样,双方的“取”和“予”必须平衡得当,整体而言令双方各取所需,和谐发展。
除此之外,中国企业还应投入时间和精力,了解战略投资者所具备的资源和能力,以开放的视角创造性地思考其业务模式,如何调整战略或运营,确保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例如,中国企业可以考虑调整分销模式、地域布局、产品发展战略、采购战略等,以便充分发挥合作伙伴的资源潜力。
21CBR:无论投资者还是被投资的企业,都会因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战略,当两家公司在形成资本纽带时的前提一旦消失,战略上的协同效果便会减低。被投资企业是否有可能事先防范这种状况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存在双赢的处理方式?
曾伟民:大多数情况下,一旦战略及合作伙伴关系偏离预定的轨道,就必须进行调整。任何合作伙伴关系都有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状况。但依靠双方开诚布公地沟通交流,可以尽可能地控制并规避这些风险。
双方在评估战略和运营调整时必须考虑对另一方的影响,而不能只顾自己。这些战略和运营调整可以是在合作伙伴公司任命关键的管理层人员或董事会成员,交叉持股,以及谨慎对待注资后的治理结构。
21CBR:很多获得欧美投资者资金或者在欧美上市的中国公司,都面临一个普遍的问题:由于投资者对中国市场情况的陌生,很多重要的战略决定的原因很难向欧美投资者阐述清楚,或者无法得到认同。对于这样的情况,您又有怎样的建议?
曾伟民:与欧美投资者保持全面沟通是为万全之策。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合作伙伴的期望,包括双方互派高管人员、提供透明的业绩和市场动态信息等。经常沟通市场情况可能是最适合中国企业的做法之一,这不仅能令公司高管不断完善自身战略,也便于外方投资者真正起到为中国企业增值的作用,使得双方的合作更加和谐。
另外,在适当时机聘用第三方顾问分析市场情况,也有助于消除欧美投资者对信息客观性和准确性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