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89 3
2011-04-2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2be0430100qrqh.html

(文中引用出处链接在如上博客原文地址中有给出,本帖不再一一链接)


据央行2011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截至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达30447亿美元。

巨额外汇储备的问题

第一,也是主要问题,结汇制度下外汇占款(Funds Outstandingfor Foreign Exchange)过快增长造成央行基础货币(BaseCurrency)投放节奏的过快增长(即“货币超发”),已严重影响着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据央行广州分行副行长徐诺金《关于“池子理论”的认识与思考》一文,“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已经从1994年的25%上升到今年(2010)第三季度的94%。在过去的10年间,基础货币增加11万亿元,而外汇资产增加16.1万亿元,基础货币投放的增量全部来自外汇占款。”另据上海证券报426日报道披露,“2000年到2010年底,外汇储备每年增长31.5%,导致投放的人民币(及外汇占款)每年增长29.7%。这么多的货币放出来,就要进行对冲,结果就是货币年均增长15.7%,贷款年均增长15.2%。”
第二,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资产管理问题。据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Treasury International Capital)的月度报告,截至2月末,中国所持美国国债总额为11541亿美元。据计算,单此一项即已占到3月末外汇储备余额的37.91%,对单一币种金融资产的配置过于集中,风险较大。财政部副部长李勇《中国财政》杂志近期文章中提到,“2010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1%左右,人民币对欧元升值11%左右。……我国外汇储备也以美元和欧元资产为主,欧元和美元的“轮番”贬值,不但使我国外汇储备出现账面亏损,而且加大了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管理的难度。”

外储资产管理多元化的可能动向

外汇储备的资产管理问题,其实就是配置选择何种国外资产进行投资的问题。
第一,币种多元化。据路透中文网422日报道,“中国此前投入数十亿欧元计的资金购买了希腊与葡萄牙的国债,以推动其以美元资产为主的巨额外汇储备多元化。现在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宋哲大使表示,中国正在考虑购入更多欧元区债券。”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425日东北亚名人会上也建议“在东北亚各国当中,实现相互持有对方国家主权债务,推动储备货币多元化,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第二,资产实物化。据财新《新世纪》周刊报道,“央行打算按专业分类成立外汇储备投资基金,包括能源基金、贵金属基金等。”这意味着多余外汇储备资产在分类与投资思路上的调整,即类似于挪威央行的流动性组合和对外投资组合分类。2007年从外汇储备中拿出2000亿美元成立中投(CIC)公司其实正是该配置思路的初步尝试——“最早成立中投,就是准备把基础外汇储备和超额外汇储备分开。基础外汇储备的管理以保持安全性和短期流动性为主,而超额外汇储备可适当追求高风险高回报。根据有关专家计算,基础外汇储备五六千亿美元足够应付外债等硬性支出。承担超额外汇储备管理的机构当时主要是中投。”由央行下属独立机构(Norges Bank Investment ManagementNBIM)管理外汇储备之对外投资组合部分的“挪威模式”未将外汇储备从央行转移出去,其好处在于不必再由财政发债增加**债务负担,这或者正是“挪威模式”的吸引力所在——“外汇储备的分散化将不会只有中投一家承担,将考虑新的战略机制,但未必像此前成立中投时那样将外汇储备彻底从央行转移出去。”
第三,主体民间化,其实就是减少官方外汇储备本身。这应当成为外汇储备管理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撰文指出,“目前,我国70%的对外资本输出是官方外汇储备运用。外汇储备方式的资本输出,有利于集中管理风险,但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将面临投资市场容量有限、投资风险过于集中、投资回报率低等问题。因此,形成多元化的对外投资渠道和投资主体,是我国下一阶段资本账户开放的重点。”投资主体民间化的更重要实质意义在于,大幅增加对外投资外汇自由使用流出,以及降低官方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进而减少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过多投放。不放开市场主体对外投资的管制,强制结售汇制度的解除,并不能在民间形成真正用汇进而藏汇的需求。

央行的外汇储备转移不能解决外汇占款问题

目前针对外汇占款主要性问题的建议,不过都是不同形式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内资产不同项目转移而已。出口企业通过商业银行结汇,一旦形成央行外汇资产,便已完成基础货币投放。之后外汇资产不论如何转移,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第一,设立外汇平准基金。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都曾有建议通过设立外汇平准基金,以减少基础货币投放压力。财新《新世纪》周刊的报道显示,“熟悉央行货币政策的人士透露,央行正在考虑设立一个基金,直接在外汇市场购买外汇,而不是由央行直接发钞去买外汇。另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介绍,他们已向外管局再度建议,将新增甚至一部分存量的外汇资产从央行资产负债表里移出来,成立外汇平准基金,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这一方案。”
外汇平准基金只要设在央行之下,最后必然还是要汇总到央行总资产负债表中。人民币单边升值趋势下,外汇平准基金不断购入新增外汇,在外汇交易中心市场不断投放人民币,人民币来源于哪里?还是央行不变的货币发行(CurrencyIssue)。若人民币贬值或币值稳定趋势,外汇储备必然已不存在大量流入问题。
另外,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余永定曾撰文指出,央行放弃干预外汇市场,这样就不会投放基础货币。通过汇率价格调节的均衡结果是,不但无需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理论上也没有外汇净流入(也即国际收支恢复平衡)。价格调节平衡的结果,其实并非反映经济的实际平衡,因而也无法实现价格(汇率)自身的均衡。
第二,转移到财政系统。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近日在社科院春季经济形势报告会上提出,“在外汇储备还存在增长趋势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外汇储备机制的调整来弱化它的作用就是我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根本性的解决办法,如果让我们畅想的话,不考虑成本、不考虑接受性等方面,我觉得应该把我们的储备交给财政。”2007年,2000亿美元以15500亿元特别国债发行为代价转移到财政系统下中投公司,反映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即由外汇(ForeignExchange)资产项目转移至对**债权(Claims onGovernment)资产项目下,不会影响到央行资产与负债规模,即不会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进口企业上缴人民币兑换外汇对冲了出口企业上缴外汇投放的人民币(可以理解为,进口企业直接从出口企业手中购入外汇,从而不会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但财政部通过国债发行兑换外汇并未实现如此对冲。

国际收支巨额顺差是巨额外汇储备的根源

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在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实体经济所决定的。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是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源,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因而,转变中国出口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才是根本。
目前,投资和出口主导的高速经济增长下,配合资本项目(流入)一定程度管制手段是必要的。FDI资本流入造成的资本项目顺差并非汇率水平高低的缘故,因而单是通过汇率调节而不实行资本项目直接管制,是难见成效的。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其实是在变相增加外汇储备。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货物贸易进口结算占比71%,而货物贸易出口仅占比15%这意味着出口企业形成的商业银行结汇略有减少的同时,进口企业形成的商业银行售汇有了更大幅度的下降,进而形成外汇储备的增加。随着海外人民币存量的增加,资本项目流动将进一步加大中国货币增长的调控难度。
另外,如徐诺金观点,调整外贸政策为“大进大出、进出平衡”的政策,以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亦可以解决外汇储备过快增长问题,但不能避免外围市场影响我国出口,进而国内经济稳定增长——之所以解决巨额外汇储备问题的同样目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4-27 16:39:00
这些都是舍本逐末的方法。

只有通过强行刹车全球经济,提高美国通涨的水平和通胀失控的风险,逼迫美联储改变目前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并且逼迫美国请求中国贬值人民币以控制通涨,目前货币超发的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

另一个方法是强行改变国内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采用强力手段消灭目前的金融房地产利益集团(当然,估计要流很多血),扶植新的科技创新和军工利益集团。这样,即使美国执迷不悟,中国经济也能浴火重生。

看有没有这样的决心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27 21:20:46
zhangchaochuan 发表于 2011-4-27 16:39
只有通过强行刹车全球经济,提高美国通涨的水平和通胀失控的风险,逼迫美联储改变目前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并且逼迫美国请求中国贬值人民币以控制通涨,目前货币超发的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
外汇储备激增与美国货币超发是两回事,没有直接联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27 22:22:58
除了买美债以外,好像没什么办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