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界有人魂牵梦绕,有人嗤之以鼻,总之神神鬼鬼众说纷纭,转此文一读,仅供消遣。
很多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都想去投行,而且是投资银行部。因为他们经常在网上或《财经》上看到胡祖六、刘二飞、孙玮、任克英、梁伯韬、竺稼等在华代言人的名字,看到他们一手策划的big deal,但投资银行部并不是收入最高和利润贡献最多的部门(或许是表面最风光的)。去销售交易部做trader挣的钱会更多,不管是在东京、香港还是新加坡。做投行,做到极致也就是跳槽出来成立PE,就像当年KKR和Blackstone发家那样,但现在PE多如牛毛,就连**和民营企业都想办PE了。或者就成了个小型投行,就像Greenhill和Lazard那样,但这活太累了。
金融界最牛的人都集中在格林威治,做对冲基金,2007年全球前25位对冲基金经理的总收入合计达到140亿美元,超过2007年中国所有证券公司的总利润。我们的高校应该培养像詹姆斯,西蒙那样的牛人,而不是copyboy。但既然大家都想做投行,就做吧。
感觉金融业被一些媒体炒得虚高了。金融业能混到高薪的毕竟是少数,而且感觉在金融业赚一元钱要比在其他行业赚一元累得多。当然,风险大收益自然也要大,不然还有谁干呢,雷曼那帮兄弟拿高薪的时候,自然也有突然有一天关门回家的心理准备吧?金融业应该是冒险家的乐园。个人觉得各个行业中,最令人尊重的还是实业家,最好的职业还是垄断行业,特别是大城市的供电局,电信等,虽然钱比投行的还差点,但那才是真正在享受生活啊,而且失业风险几乎为零,旱涝保收。
关于宏观经济研究
在中国最容易研究的就是宏观经济,最难研究的也是宏观经济,经常在《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和《上海证券报》上看到一些二流券商的研究员发表关于房地产市场过热,PPI向CPI传到,以及美国经济衰退对沿海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影响等“泛泛而谈”的文章。外资银行都有首席经济学家(其实就是一个首席经济师),中国有研究所所长(从头衔就可以看出券商的市场化思维还远远不够),每次我阅读他们撰写的报告,总有一种被糊弄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