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227 5
2011-04-29
http://news.92jn.com/pinglun/201104/10075.html
    1911年,几乎同时,清**创办了清华大学,港英**创办了香港大学。
  2011年,两校同时迎来百年华诞。
  


   
1月9日,港大百年校庆的启动礼就像一所中学的开学典礼。据港大


    先大概介绍一下两校的由来:
  清华大学(英语: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THU),原称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学校、清华学堂。创建于1911年,最初为清**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建立留美预科学校“遊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自1925年始设大学部。
  香港大学(英语: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 HKU),香港第一所大学,由1887年成立的「香港西医学院」及「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而成,大学于1911年在香港岛正式创立,孙中山为港大医学院首届毕业生。
  注意到其实清华的大学部是1925年才创立的。或者按照清华的算法,香港大学应算1887就有了。(这些细枝末节的差异不足为怪,学校都流行把历史算的悠久些。我的高中动辄就说自己二百八十多年校庆,笑我蛋疼。)
  两校同为顶尖学府,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以及英国泰晤士报的排名)香港大学连续三年力压东京大学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21。清华只稍逊风骚,摇摆于世界50名上下,但仍当之无愧一流大学。
  其实我认为大学排名是件很愚蠢的事情,细究一下排名的算法,发现两校很多方面都 不相伯仲。清华只在三项上明显落后:“国际教师素质”,“国际学生素质”和“学术期刊发表质量”。前两项只是因为清华受到了中文教研的制约,属于客观因 素。至于最后衡量学术产出的那项,我认为当归咎于内地学术界风气不振,学霸官僚做派盛行。这使得很多留美优秀的年轻教授不敢直接回国任教,往往他们选择以 香港为归国跳板,在香港的大学拼到功成名就后,再回国自己摇身变成学霸或官僚,这样一来,这些人学术活力最盛,产出最高的那些年都贡献给了香港大学。(这 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白重恩,李稻葵,汪丁丁。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清华经管或北大CCER的牛教授名单,看看他们中有多少人是在香港熬出头后回去圈地圈 钱的。。)
  其实三校间密切的人事流动(还有北大)可不仅是近年来的事情。追溯回1911年,当时的中国何等的饥寒贫弱,后又饱经战乱之苦,使得近代中国很多学术泰斗都选择安身香港。(如北大老校长蔡元培死在香港大学)这却成就了早期的香港大学,一时成了学界泰斗们的集结地。
  言归正传,这两所关系如此紧密的学府在百年校庆的方案却大为不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也许以此可以体察一下两地大学氛围的区别:
  随着胡core莅临母校,校长书记率千余众恭迎圣驾,清华百年校庆终于到达了高 潮。这些日子清华百年之庆祝舆论沸沸扬扬,“人人网好友新鲜事”每天都被我那几百个表忠心的清华兄弟们刷屏。相比之下,香港大学的百年校庆却低调得让人不 可思议。低调得颇有梅花之风范,“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香港大学官方说,客观上大学没有具体的诞辰日,于是百年校庆不设具体日子。一切从简,各种小型学术性纪念活动分散安排,跨度约为一年。反之,清华的百年校庆有明确具体的日期,4月23号,我不清楚这个校庆日是如何确立的。
  在清华的百年校庆网站上:
  http://100.tsinghua.edu.cn/cn/index.do
  正中间是胡boss回母校被热烈簇拥的大照片以及半个页面的报道,然后下面有吴 邦国委员长来校视察的视频新闻。页面右上是校电视台直播百年校庆的节目单以及交通管制的通知。(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清华果然如日中天,面子真大)。 页面右中是清华收到的各类社会捐赠(给我的第二印象是,香港大学的某几位校友们原来很喜欢向清华捐赠以表忠心)。
  在页面左下我查到了校庆系列活动(仪式):
  1. 百年校庆 七彩校园”嘉年华
  2.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011校长年会
  3. 图书馆北楼奠基仪式
  4. 李兆基科技大楼开工仪式
  5. 清华—罗姆电子工程馆竣工仪式
  6. 百年校庆纪念邮票发行仪式
  7. 产学互动与中日经济论坛
  8. 研究生骨干百年校庆返校座谈会
  (给人的第三印象是,清华有好多的大楼要盖)
  然后我在香港大学百年校庆的网站上,醒目的提醒着以下活动:
  http://100.hku.hk/
  建校百年系列奖座1:
  Prof. Gary Becker (200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题目:Causes of the Worldwide Boom in Higher Education, Especailly of Women
  建校百年系列奖座2:
  Prof. 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 (2008诺贝尔生物以及医学奖得主)
  题目:HIV / AIDS – a Scientific and Human Adventure in Response to an Emerging Epidemic
  建校百年系列奖座3:
  Prof. Sir Andrew Motion (英国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题目:Poetry in Life
  建校百年系列奖座4:
  Prof. Kurt Wüthrich (2002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题目:The Protein Universe and Daily Life
  建校百年系列奖座5:
  Prof. Elinor Ostrom (2009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题目:Rethink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olitics
  建校百年系列奖座6:
  Prof. Peter Doherty (1996诺贝尔生物以及医学奖得主)
  题目:Virus Killers and Killer T Cells
  建校百年系列奖座7:
  Prof. 吴敬琏 (无诺贝尔奖)
  题目:中国十二五规划展望
  国际顶尖大学校长论坛:剑桥大学校长Sir Leszek Borysiewicz v.s 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
  还有些零零散散的著名学者校园访问和与学生交流活动(包括高琨等近二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外加将近三百个学科内部的研讨会,在此不一一赘述。
  唯独一个算是政商界人士的研讨会是“对话美国前财长保尔森” (印象就五个字:真他妈学术。)
  记得当年在北大读书的时候,经院有个叫曹和平的教授曾经语重心长的跟我们抱怨:“现在北大的孩子们很多愿意跑去香港。肤浅….香港哪里是个做学问的地方?那个地方太浮躁….”
  现在想想,我笑了。
  p.s.1:
  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 港大有几个在商界政界叱诧风云的校友(比如,曾钰成,任志刚,梁锦松,陈方安生,范徐丽泰)也回母校逛了逛,可是校方没敢有大动静,估计是怕再被学生会痛 骂“重商重官”。 学生会算你们丫狠,李嘉诚好心捐了10个亿也被骂成屎,现在大家都学乖了,捐钱都去清华捐。我确实觉得香港大学的舆论对商人和官员也太过敏感了,当年温总 来演讲,有人跳出来痛斥学校谄媚。我哥们儿陈子坚(主席)应陈云林邀请赴京参加国庆活动又被人指献媚。
  不过这点我很羡慕清华,主要还是胡总太牛逼,罩的住,不服不行。就算港大再清高,如果孙中山从石棺里爬出来回访母校逛逛,徐立之也该马首是瞻的。
  p.s.2:
  香港大学与清华既是同年诞生,想毕当年定有一番渊源。我怀揣好奇,想在网上查找 早年港大与清华间的趣闻轶事。怎知网上普天盖地的都是关于“上清华还是上港大”的骂战。原来是近些年来有媒体炒作清华北大二流说,又莫名其妙的把香港大学 推到风口浪尖。借高考状元比例来调拨关系, 小爷我最愤恨大学之间较劲(同样反敢Stanford-Berkeley死磕, 更反敢常青藤联校内部死磕)一是因为如此目光短浅,像井底之蛙一般;二是参与者多有利用母校抬高自己的嫌疑。“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学问本来就是自己在做,学校给的只是环境。 清华园走出的永远人才济济,藏龙卧虎(谁不服可以单挑当今圣上和太子)。说清华二流的人,你们自己又是几流呢?
  p.s.3:
  我一直在犹豫是否写此文,因为略有给清华高调校庆泼冷水的嫌疑。我人生中实在有 太多出自清华的铁哥们儿,不可以扫大家的兴。其实我只是拿香港大学和清华为例子讽刺一下内地学界的浮躁。清华还是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遵循行 胜于言的清华。浮躁是全社会的写照,与清华无关。(香港大学也很浮躁,不一样的浮躁法,回头有空再细说。)
  p.s.4:
  今天写的多有赞美母校之意,也算一表忠心了。其实我很内疚了,看到我这么多清华 哥们儿纷纷表达对母校的思念和敬意,我觉得自己对母校关注的实在太少了(我是上个月才意识到,原来香港大学也一百岁了。)其实我跟母校的感情并不深(找 打),主要是去了香港之后仍对燕园的岁月与一帮兄弟们念念不忘。再加上港大对我功课成绩上的压迫与北大的轻松活泼形成了反差,让我一直没有在情感上将自己 和母校绑定在一起。那时的我,颇有些生当港大男,死当北大鬼的意思。现在想想,虽然我不敢用母校来抬高自己,不过还是打心眼里为母校而感到骄傲。
  衷心祝愿香港大学越来越好,因为她是我的母校。
  衷心祝愿清华大学越来越好,因为她是家乡的大学。
  一百年前,她们的诞生都出于一个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that’s all that matters….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4-29 13:57:04
首~省~
首~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29 14:05:28
国民素质的低劣

想不通了,香港也是华人,为什么相差那么大

主要是环境,是文化,是教育的原因

香港是英国法制的延续,大陆没有延续,一切都是自创,带着很多低劣的地方。。

他们追求跟咱追求不一样

咱追求面子,追求钱利。。。

哎,,我是愤青!可国家都拯救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29 14:16:20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社会形态造就了我们不同的内心的思想以及国人和港人出事的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18 16:02:40
三个学校都很优秀。没有更喜欢哪个之说。清华北大的沉淀是社会浮躁无法触及的。楼主写的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18 16:10:46
楼主写得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