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3742 19
2006-09-18

响应版主号召提出这第一个问题,权当是抛砖引玉吧,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经济学是有阶级性的,是为特定阶层的利益服务的。

我们知道,“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尚未完全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很多问题都还在争论之中。

有人建议应该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统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核心,

我看过一些文章后,觉得现在一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往往是建立在别的国家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阶级性”的观点呢?

进一步我们就会产生疑问,“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到底应该往何处去?

欢迎大家参与讨论,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9-19 03:13:00
可持续发展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某些国家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不考虑他国利益,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有阶级性的,但是从长期来看,他们得到的并不是“可持续”的发展。即个别国家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以牺牲他国为代价的行为是有阶级性的,但是同时也是不“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本身并没有阶级性。你实际上是陷入了一个自己给自己挖的文字陷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19 19:18:00

"我看过一些文章后,觉得现在一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往往是建立在别的国家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有实据说明吗?难道大量交易不是对双方有利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20 15:14:00

如下的例子不知是否能说明这句话,因为仅是就此话而想到的:大概在50年代,前苏联获得了新疆阿勒泰地区一座矿山30年的采矿权作为我国的债务偿还。这座矿山的矿层结构很罕见,术语忘了,直白的表达是:其富含多种罕见矿产,集合密度很大,一般来说多种稀有矿产如此密集的聚合其概率非常小。30年的采矿,留下一个巨大的渗坑。学地质的人说,这个渗坑颇有学术价值,隔行如隔山,我没听懂,也就没记住,唯一记住的是每年都有一些国外地质专家来此参观、考察。除此有学术价值的渗坑外,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不难想到采矿者还留下了什么。

尽管交易的基础是对双方有利,但双方的谈判能力是不同的,合约也不可能完备。如果一个国家(地区)经济不发达,且其可以交易的资源多属自然资源,我们将其称为资源型地区或城市,长期来看这类地区和城市往往会选择牺牲生态效益,甚至是长期的经济效益,因为原初资源价格往往偏低,而加工资源附加值则很高,也就等于此类地区低价出售原初资源或初级产品,高价买回精深加工产品。

个人认为可持续发展似乎不需要套用阶级观点,如果将其放在全球范围内,其牵涉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国与国之间在交易中实现对全球可持续地考虑,个人觉得这种合约是非纳什均衡。如果放在国内,其难点有二:一则可持续发展的受益人群主要包括未出生人口,这个群体在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的过程中是缺位的,谁能代表缺位者的利益进行增长方式的选择;二则当代人的利益需求难以用未来人的利益需求替代。比如说,一个地区处于贫困状态,其冬天取暖主要靠伐木、割草,这种方式的确破坏环境,引起土地荒漠化,但除非能够提供其其他取暖资源,否则不可能制止其破坏环境进行取暖,总不能让他们冻着。而这些人群并不是不知道他们行为的结果,环境变坏很真实的摆在他们面前,但别无选择。

个人对可持续发展存在这样一个疑问: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可以脱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吗?我的意思是,如果没有自然资源,我们能有现在所享有的各种产品吗?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原理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可以和睦相处吗?也许是因为它们难以和睦相处,才会有学者提出了零增长的说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23 01:09:00

"我看过一些文章后,觉得现在一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往往是建立在别的国家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有实据说明吗?难道大量交易不是对双方有利的?--蓝田日暖

如下的例子不知是否能说明这句话,因为仅是就此话而想到的:大概在50年代,前苏联获得了新疆阿勒泰地区一座矿山30年的采矿权作为我国的债务偿还。这座矿山的矿层结构很罕见,术语忘了,直白的表达是:其富含多种罕见矿产,集合密度很大,一般来说多种稀有矿产如此密集的聚合其概率非常小。30年的采矿,留下一个巨大的渗坑。学地质的人说,这个渗坑颇有学术价值,隔行如隔山,我没听懂,也就没记住,唯一记住的是每年都有一些国外地质专家来此参观、考察。除此有学术价值的渗坑外,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不难想到采矿者还留下了什么。 --青雪叮当

下面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浅薄了点,还请高手指正。

1.‘我看过一些文章后,觉得现在一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往往建立在别的国家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这是个觉得的问题,不是有一定的依据在说明,不可信。同意蓝田日暖的说法,大量的交易对交易双方还是有利的。

2.你的例子恰恰说明了交易对双方有利,交易使得前苏联获得了新疆阿勒泰地区一座矿山30年的采矿权,而我们中国则偿还了债务。双方都有利,只是利大小的问题。而你说的问题是交易公平即交易的前提,而非交易的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23 01:43:00
以下是引用青雪叮当在2006-9-20 15:14:00的发言:

如下的例子不知是否能说明这句话,因为仅是就此话而想到的:大概在50年代,前苏联获得了新疆阿勒泰地区一座矿山30年的采矿权作为我国的债务偿还。这座矿山的矿层结构很罕见,术语忘了,直白的表达是:其富含多种罕见矿产,集合密度很大,一般来说多种稀有矿产如此密集的聚合其概率非常小。30年的采矿,留下一个巨大的渗坑。学地质的人说,这个渗坑颇有学术价值,隔行如隔山,我没听懂,也就没记住,唯一记住的是每年都有一些国外地质专家来此参观、考察。除此有学术价值的渗坑外,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不难想到采矿者还留下了什么。

尽管交易的基础是对双方有利,但双方的谈判能力是不同的,合约也不可能完备。如果一个国家(地区)经济不发达,且其可以交易的资源多属自然资源,我们将其称为资源型地区或城市,长期来看这类地区和城市往往会选择牺牲生态效益,甚至是长期的经济效益,因为原初资源价格往往偏低,而加工资源附加值则很高,也就等于此类地区低价出售原初资源或初级产品,高价买回精深加工产品。

个人认为可持续发展似乎不需要套用阶级观点,如果将其放在全球范围内,其牵涉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国与国之间在交易中实现对全球可持续地考虑,个人觉得这种合约是非纳什均衡。如果放在国内,其难点有二:一则可持续发展的受益人群主要包括未出生人口,这个群体在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的过程中是缺位的,谁能代表缺位者的利益进行增长方式的选择;二则当代人的利益需求难以用未来人的利益需求替代。比如说,一个地区处于贫困状态,其冬天取暖主要靠伐木、割草,这种方式的确破坏环境,引起土地荒漠化,但除非能够提供其其他取暖资源,否则不可能制止其破坏环境进行取暖,总不能让他们冻着。而这些人群并不是不知道他们行为的结果,环境变坏很真实的摆在他们面前,但别无选择。

个人对可持续发展存在这样一个疑问: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可以脱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吗?我的意思是,如果没有自然资源,我们能有现在所享有的各种产品吗?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原理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可以和睦相处吗?也许是因为它们难以和睦相处,才会有学者提出了零增长的说法。

呵呵,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