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季报
在美国宽松货币政策未退出之前,全球流动性和通胀压
力难以实质性缓解,而中国此轮通胀周期受内外因素影
响也很难短期内终结,中国非完全独立的货币政策仍将
保持偏紧操作。尽管内需在价格效应和政治周期支撑下
保持快速增长,但微观部门面临的成本压力空前增加,
最终将给需求内生性增长带来巨大挑战。
负利率环境下,居民、企业存款活期化明显,加大
了通胀压力。预计未来至8 月央行可能再有两次加
息,如果通胀仍超预期,不排除10 月再次加息的
可能。
贷款和货币控制取得成效,但公开市场到期资金和
新增外汇占款维持高位,银行流动性仍相对宽松。
年内准备金率仍有3 次左右上调空间, 5、6 月份
或分别上调一次,而后随着再次加息1 年期央票发
行量将有所放大,存准率上调节奏会明显放缓。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保持高增长,香港离岸市场人
民币存款规模迅速增加,对央行利用数量工具管理
流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兴市场经济有望平稳增长,美欧经济延续回升,
而美国相对宽松的政策或持续至年底,全球通胀压
力卷土重来。日本地震与核事故短期内将打击全球
部分产业供给链,增加全球通胀压力。
过去 2-3 年积累的巨额流动性和实体需求快速恢
复、劳动供给面变化相结合,大幅推升了中国劳动
力、资源成本,此轮通胀周期很难短期内终结,通
胀数字可能在3 季度创下新高。
美欧经济去年下半年后有所加快,中国出口增速或
略超预期,但日本事件影响仍不确定,而国内要素
成本持续上涨,人民币延续升值,下半年出口增速
可能明显放缓,而进口增速仍将超过出口,全年顺
差进一步缩小。
部分“四万亿”在建项目仍有后续投资需求,“十
二五”开局之年可能有部分新项目开工,但出口放
缓、成本增加,企业下半年或面临再度去库存压力,
而政策持续偏紧,全年投资增速放缓至21%左右。
前三季度通胀居高不下,信贷政策执行偏紧,新一
轮地产调控实施,城镇汽车、住房等部分耐用品消
费增速可能延续放缓,而基本消费品和农村居民消
费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