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芝黄桃桃 发表于 2022-2-11 17:28 
看了两版宏观经济学教材对AS-AD模型的不同讲述有点晕了: 布兰查德第六版第7章对AS-AD中AS是从劳动力市场 ...
哈哈,又看到你提的问题了。<br>
我谈谈我的理解。
先来谈一些共识。<br>
总供给曲线反映的是劳动力市场的均衡。<br>
首先总供给曲线AS的形状与时间长短有关。<br>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劳动力市场存在非意愿失业。<br>
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劳动力市场仅存在自然失业率。
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不必多言,因为市场出清,潜在产出与价格无关。这一点两个学派今天基本达成了共识。<br>
短期总供给曲线一般朝右上方倾斜。古典主义的解释是不完全信息,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包括工资粘性,价格粘性,协调失灵等等。
然后梳理一下各派的解释
布兰查德和曼昆都是属于新凯恩斯学派。
你说的水平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则是曼昆的价格粘性模型的一种特例,所有企业而非部分企业不能调整价格。曼昆在教材中,一开始为了简便起见,使用了水平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但后面考虑到了一般的情形,即向右上方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但他为了教学起见,推导方式没有充分的微观基础,不甚严谨。严谨的论证可以参考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对于菜单成本和实际刚性(利润函数最大值对价格的弹性)以及利润函数曲率的讨论,那里对水平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做出了论证。
布兰查德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则也是从劳动力市场均衡推导出来的。但是他没有考察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而是采取了工资制定WS和价格制定PS两个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这两个条件都是根据行为最优化推导出来的条件,只不过将劳动力市场的垄断势力还有复杂的议价过程引进。劳动力需求的优化问题是利润最大化,他所考虑的价格是真实的价格P。劳动力供给的优化问题是消费和闲暇的权衡取舍,他所考察的价格是预期的价格EP。真实的价格P和预期的价格EP可能不一致,因此就会使得失业率偏离自然失业率,就业偏离自然就业数,产出偏离自然产出。这里的详细论证可以参考海德拉的高级宏观经济学基础。
当然还有高鸿业教材上的工资粘性模型,假定名义工资水平固定,但物价水平可以调整,因此可以实现实际工资的削减,增加就业刺激产出。这个应该是凯恩斯最初在通论里给出的模型。只不过这个模型最大的硬伤就是他指出实际工资是逆周期的,而这与数据不符。
新古典学派的不完全信息模型,强调的是相对价格和总体价格水平的混淆。误将总体价格上涨当做了自己所生产的商品的相对价格上涨,从而增加供给。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对于实际工资预期影响的论证,可以参考巴罗的和威廉森的宏观经济学。
布兰查德中的预期EP并没有规定是适应性预期还是理性预期。如果你把它当做适应性预期就可以令他等于历史的价格水平,如果你认为他是理性预期的话,就应该把它当做是利用了所有信息的无偏估计。这也是他后面提到了理性预期下,无痛苦反通胀可能性的原因。
以上纯属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