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在出行行业中算得上是佼佼者,早期拿下了最大对手快的打车,后来又与Uber合并,而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在称霸整个网约车出行业。不过,随着前几年顺风车事件的发生,滴滴的处境开始发生变化,后面几年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现在的滴滴已显得“摇摇欲坠”!
滴滴几乎全线裁员。据最新消息显示,滴滴网约车、两轮车、货运等出行业务的 leader 都收到了裁员通知,总体裁员比例达到了20%。事实上,这并非滴滴第一次大规模裁员,在前几年顺风车事件发生时就有过一次,当时被裁掉的滴滴员工能拿到 N+2 的补偿金,而这一次补偿为法定标准 N+1。这就意味着,滴滴目前的局势比几年前还要不乐观。
不仅如此,有相关报道称,滴滴目前的市值也已达缩水,从一开始的接近800亿美元,一直滑落到了现在的188亿美元,与此同时,日均单量也在逐步走低,2022年1月滴滴的日均单量为2000万单左右,市场份额从九成掉至了七成。
不过好在此次裁员仅为国内,国际业务不受影响。大家知道,自去年7月,滴滴就因严重违法违规被下架,并限制注册,直到现在都没有恢复,这直接导致用户快速流失,现金流极速下滑。高峰时,滴滴出行一个季度可净赚10个亿,而现在却要倒亏2900多万。一来一回,滴滴元气大伤,去年第三季度,滴滴总共亏损超300亿。其实亏钱还是小事,现在市场上各种替代APP层出不穷,滴滴靠海量资金砸出来的垄断地位,也快要保不住了。这也是滴滴不得不壮士断腕,裁员续命的根本原因。未来,滴滴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把国内业务缩小到一个合理的范围,然后大力出击,搞好国际市场。
再看其他网约车公司,优步、Lyft业绩也都是连年亏损,只不过,对外传播时用了亏损有所收窄这样的积极正面表述。
网约车的模式,通过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极大地方便了打车用户,也让一些闲置车辆实现了共享,搭建这个平台、管理这个平台的成本并不低,所以总体算下来,是在原有的成本上做加法,而要想打车用户增加成本,那是不可能做出规模化的,没有规模化,这个商业模式就无法继续,想有规模,就要给用户补贴,然后,资本计划会在资本市场哪里收回来,但是,问题还是——这不是类似于“零和游戏”吗?看不到经济增长点,却有如此大的成本增长点,怎么维系?
所以,共享出行这个商业模式的最大BUG是没有减低成本,还在原有商业链条中,多出了资本方、运营方、以及拿高薪的高管和员工这些来分吃利润的各方,这个商业模式如何能不亏损?
最终,公共出行,本来就属于公共事业,资本和企业要参与,如果没有优秀的商业模式,不可能支撑起公益性的全部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