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STEAM教育不是科研,我倒是觉得科研是高级版的STEAM教育更合适。所以,很多带着学生们完成一个课题,设计一个产品,我觉得都是STEAM课程。格物斯坦认为:这样类型的STEAM课程越少越好。原因有两个。适合中小学生的科研课题真的很少,这样我们能够涉及到的主题很有限。例如一些小发明、社会问题研究类型的STEAM课程很多,因为这些主题调查方法和知识难度也不高。
其次,这样的课程目的性很强,一定要出成果,不管是小发明还是研究报告。这样设计的课程,我们再强调过程性的教育,最后给学生们传递的信号还是看重最终的成果。科研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要有成果,不管是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但是STEAM教育是培养学生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我们在没有成果的基础上,也是可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如果我们要求学生们像是科研一样出成果,或者类似的成果,要么会对学生们的要求过高,要么就会让课程局限性很大,锻炼能力的部分就会削弱很多。
从我们几年的课程开发经验来看,学生们能够掌握多少,远比做出的成果重要很多。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总结了几个技巧,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将科研拆分成多个小任务.这个技巧应该是很多老师都在使用的了,但是我还是会看到老师们对任务的拆分做得不够细致。、老师将课程拆分成设计机器人、机器人结构、编程和检测。当然了,课程前面应该还有一些基础的调研,我没有看到。
但是这种任务的设置,对于初次接触工程设计的学生们来说可能就有很多问题。例如,设计图绘制有什么要求,机器人结构有哪些组成,设计要考虑哪些问题等等。机器人教育中心而且,每个问题都还挺多内容可以扩展的。如果是我们在设计这个课程,我们把任务拆分得更细。例如,将设计拆分得更细致,包括装置功能调研、使用材料选择、成本核算、工程作图等。有些任务甚至可能跟解决这个问题“无关”,但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之前,也不知道做的工作是否有关,所以都要去尝试。
同时,这些看似“无关”的任务,其实也在项目驱动下培养学生们的素养能力,学生们能够多学一点又有什么不好呢?让任务变得更有趣、易操作,可以完全不像在做科研.无聊枯燥的任务安排,是STEAM课程最大的杀手。有关机器人教育众所周知,发明和科研很多时候是很枯燥的重复性操作,背景研究有时也会很迷茫。如果让学生们也像科研人员一样去阅读文献、收集资料,课程还不如老师直接教学来的效果好。
所以,我们会把所有的背景研究任务,设计成有趣的活动或游戏。实验和制作,也会通过使用一些替代性的材料,让实验变得更容易实施,制作上也会降低很多技术难度。
像我们课程,在小学阶段,我们并不用草酸钙和抑制药物,而是用更简单的糖晶体去模拟抑制过程。我们的这个思路也被部分老师质疑,认为STEAM教育的真实情景,就要什么都玩真的。但是我想问的是,你都玩真的,还要大学生研究生干啥?
老师让课程“不完美”,然后学生们去“完美”它有些老师还是觉得,把STEAM课程上完了,学生们做出了成果,教学就完全结束了。我的观点是,课程虽然结束但教育才刚刚起个头,精彩的应该是在后面。
综上所述,STEAM课程其实是学生们与真实世界接触的最佳窗口,课上短短的几个课时也不可能把一个问题完整的解决掉。我们一般会“故意”只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只从一个角度去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们选择想要去解决的问题,根据已经积累的知识,学到的方案,在获取新的知识,自己独立地去做自己的项目。这个过程,老师真就是给给意见,检查下进度就好了。而且,学校的实验室资源,互联网上的信息,也是足够学生们完成自己的项目。唯一制约他们研究的条件,可能就是补习班太多没时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