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产业经济学
2219 0
2022-02-17

简述服务生产力的发展历程,揭开城市发展的面纱,为城市发展找到着力点,也为“现代”新概念落到城市实处,提供依据。

一、服务生产力发展的历程

早先的商品交换,非常不容易,跑很远也未必换回来需要的商品,于是人们相约到交通要道、水陆码头等集中的地方交易。不用跑更远的路,选择更加方便,交易环节更少,还节省时间与消耗,出现集市,集市就是最早的服务业生产力。

等价物的出现,让多次交换变成两次交换,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换行为,普遍接受,成为今天的货币。显然,货币是服务生产力催生的金融手段或业态之一。

运到集市的商品,短时间内没法卖出,耽误生产,很不方便。同样,大量的商品,购买者用不了那么多,也非常麻烦。如果有人买下来,再分别卖出去,既解决了生产商的问题,又解决了购买者问题,催生了中间商。

银号、中间商、车马店、仓库、旅店、包打听等等,看起来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总起来就是一套服务体系,专门解决商品交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专属于城市的一种生产力。服务生产力催生的众多业态,固定下来,成为今天城市的服务业。

服务生产力从产生开始,就在固定的场地上,围绕商品交换展开劳动,催生众多服务业态,由此养活众多人口,为城市提供收入来源,推动城市的发展。所以,城市是服务生产力发生作用的结果,没有商品交换行为,产生不了集市;没有集市展示交换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不了服务去解决问题,产生不了服务业态,也就没有今天的城市。

反映两个最本质的问题。城市是交换的场所,以商品交换为中心,交换内容的多与寡,决定城市发展的好与坏。城市是服务业态的集合或服务体系,由商品交换行为决定。也就是说,服务除基本的、通用的外,不可复制。比如货币是通用的,哪里都能够用,但金融中心,并不是哪里都有,招商引资不起作用。决定金融中心出现在哪里,由交换的总量决定。

随着工业的兴起,大量商品需要推销出去,依靠坐等顾客上门的城市推销方式,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于是工厂自己走出去推销,在传统流通渠道之上,加大宣传的力度,开辟新的卖场,运用更多新技术等等。工厂自己解决销售问题,间接让城市的作用与地位下降,城市的服务业生产力变得模糊起来。

传统卖场出售各地商品,分不清楚是卖本地产品还是外地商品,全由广告引导;新兴卖场推销专项商品,烧钱优势淹没了没钱劣势,辨识不了本地和外地的区别。外来商品的漫灌下,城市经济变得岌岌可危。

销售同样价格的商品,如果是外地的,仅产生极少的利润,而本地商品,则是整个产业链,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两者有本质的不同。购买外地商品也需要用其他渠道产生的收入抵减才会平衡,直接导致没有工业基础的城市不断失血,再多资源也经不起折腾,注定败下阵来。

城市丢失了与生俱来的生产力手段,在单纯的工业中竞争,区位、环境、资源等决定了城市的命运,竞不竞争都一样。不发达与发达城市管理者互换,一样无能为力。

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听起来有道理,可捡点别人不要的产业,城市未必好得起来。产业就那么多,大城市、特大城市都去抢,大量的城市陷入雷同竞争中,发展的天花板清晰可见。抢不到的城市,只有等待命运安排,产生更多的“鹤岗”,几十年如此,不会改变。

城市错用生产力工具,不仅导致了发展的天花板,还让城市人到进不了城的工厂工作,引发系列城市病。大量的城市都在堵车中叹息,在抢资源中疯狂,在环境压迫中窒息。

二、服务生产力分类与城市

商品交换催生城市,城市聚集大量人口,保证其运转就是公共服务业,保障生活便利就是生活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是,商品交换取得的收入多,城市有更多的财力保障公共服务开展,表现为公共资源保障程度高;居民有更多的收入,支撑较高的生活水平。

所以,促进商品交换是城市管理的核心,而解决交换过程中的问题,让交换过程更加顺畅,无疑是促进商品交换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传统服务业以商品交换为主,外地产品与本地产品分不开。城市提供的服务,进不了外地商品的生产过程,获取不了的增加值,没有原动力。也没进入不了本地产品的生产过程,间入无门。流通产生的利差非常有限,决定支持的公共服务也有限,居民点消费能力好不了。

传统服务进不了生产环节的根源在于,资本成就的服务场地,排斥他人的间入,人的智慧不能转化增加值,能力有限;资本的支配地位,剥夺了智慧发挥作用的机会,创新能力有限。共同决定,传统服务业支撑城市发展的能力有限。

现代服务业是以提升本地产品的增加值为出发点,通过整合城市的科技、教育、人力、信息等资源,全面注入生产过程,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并按价值微笑曲线规律,占居曲线两端,为城市提供丰厚的财源。

整个过程没有污染,有了人居与环境的协调;从交换环节跨入生产环节,就业机会倍增;实现生产环节与服务的剥离,在城市内工作,环境舒适。加上丰厚的收入,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最新手段。

城市将就近、周围或辐射区内的产品卖出去,是服务进入生产环节的总入口。农业与工业的最大短板是销售,销售出去就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有利润销出去就有扩大再生产的可能。

工业有一定能力进行推销,但个体的推广与服务体系的推广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根本没法比较;工厂也能够技术改造,但改造找死,不改造等死案例比比皆是。也就是投入与目标没法同步,成为工厂的死穴。农业就连推广能力都很弱,基本无能为力。

城市推销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催生服务去解决,不仅符合服务发生的机理,还较好地弥补了工农业的短板,一举多得;创新是一个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出现,才表现为城市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销售引发的服务,彼此关联,自然演化为服务体系,就此打造出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城市周围或辐射地,称为城市腹地。腹地越大、涵盖的产业、资源的种类就越多,支撑城市发展的潜力就越大。腹地提供产品越多,城市交换的容量越大;腹地卖出的产品多,收入也多,有能力消费更多外来商品,同样也增了城市商品交换的容量。

左右都让城市财源滚滚,城市才会步入良心循环。没有城市腹地,靠单一资源支撑,资源枯竭之日就是城市灭亡之时。同样,没有城市的服务体系,任何产业都举步维艰,谈发展没有底气。大量的、没有辛劳有疲劳的废话,都是不懂产业与城市的内在联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终表现为城市管理的无能。

清楚了城市与产业的关系,就不要在老路上重复找死。一切管理源于生产力的管理,城市的生产力是服务生产力,管理好服务生产力,城市衍生的产业空心化、堵车、养老等等系列城市病,都找到系统、综合的解决方案,没有之一。

现代服务进入生产环节的服务业,称为生产性服务业。但人们用资本成就服务业生产力方式,违背了服务规律,仅利益分割就进不了生产环节,再加上资本的自利特性,注定服务成不了体系,推动产业进步的能力微乎其微,城市止步于现代的大门外,举步维艰。

所有的城市,都在探索工业离开后该怎么发展的道路上蹉跎。工业不离开城市,堵车、环境、资源等等,一切都在慌乱中应付,永远没有尽头。工业离开后,又该如何成就城市的生产力,困扰所有的城市管理者,左右为难。

服务全面进入生产环节,首先要认识服务业生产力模型。没有服务生产力模型,看不见服务业生产力,谈一切措施都是零。其次是理解与运用服务机制,服务机制就是服务规律,运用不了服务规律,也就驾驭不了新的生产力,有等于无。其三是,有目的成就服务有形三要素。服务场地看起来很简单,但背后涉及到生产关系调整,不拿出点勇气很难办到。人还是哪些人,符合人性的管理,才能将人组合起来,走出新的城市发展之路。

三、总结

    服务业生产力发展历程揭示,城市发展的核心是生产性服务业,没有生产性服务业城市就没有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体系是城市的灵魂,大量的现代概念,如城市群、养老服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等概念,都得依赖服务生产力手段来实现,没有别的出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