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可能逐步告别超高速度(9%以上)时代,进入中高速度(8%)增长阶段。
从国际经济增长规律来看,工业化中期发展的阶段增长速度都相对较高,但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速度会逐步降低。日本在1960—1980年经济起飞阶段时期保持了年均增长9.2%的速度。韩国在经济起飞的1961—1996年经济保持了年均增长8.5%的速度。但日本在1990年经济增长降到5.2%,进入2000年后经济只保持了2%左右的速度,韩国2004年后经济则保持了4—5%的速度。
从我国经济规模来看,2008年已达30多万亿人民币,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是3000多亿,是改革初期1978年的100倍,经济增长提高的难度逐步加大。
我国工业化也将从中期开始进入后期。按照我国“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目标,到2020年,服务业的比重将达到50%,这意味着,“十二五”时期,服务业的比重至少应从目前的40%左右上升到45%以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趋势既标志我国开始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也意味着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将从主要依靠工业数量扩张转向产业结构服务化升级,将更多地依靠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由此,必然会使增长速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但也要看到,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在未来几年不可能低于8%,否则就业压力和落后地区数量增长的必要空间就会受到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全局保稳定的任务。因此,“十二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是符合经济发展各方面要求的。 本文来自第一论文网
www.dylw.info
与“十一五”不同,“十二五”支撑经济增长的因素将会出现一些新变化:从需求看,消费需求由于受到**的重视和目前启动的一系列内需政策的效用延续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增强。投资需求由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规模投资不可持续,其拉动作用较2009年将有所减弱;出口需求由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和越南、印度等国更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进入以及外需低迷一定时期难以改变,将导致数量型外需扩张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大削弱。由此将使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定程度将趋向合理。
从供给看,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在发展要求,特别是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将提高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内生技术对增长的作用,同时大大增加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增强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带动的协同性。
从要素看,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国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预计“十一五”提出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应可望实现。与此同时,国家不断加大在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技术的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通过教育及多种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企业及市场的管理创新,这些都将促进“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综上所述,这些新变化将预示着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将会有较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