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招双引”是作风转变的“试金石”
《决策》:2021年初,芜湖打响了“第二城”保卫战。一年下来,芜湖经济增速跃居长三角第一。短短一年时间,芜湖做对了什么?
单向前:2021年,对芜湖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年初我们针对“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严峻形势,吹响了“学习合肥、追赶合肥”的集结号,打响了“第二城”保卫战,从思想解放、“双招双引”和营商环境三个方面发力,采取一系列新战法、新打法、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特别是把“双招双引”作为“一号工程”。稳增长必须依靠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支撑。项目建设的背后实际上是干部的作风。我们把“双招双引”作为作风转变的“试金石”,做到“任务有清单、落实成闭环、专员带专班、考核在一线”,打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攻势。
在发展中最大的感受是,芜湖近年来的发展,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结果。只有完整准确全面地把握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芜湖也是安徽发展的代表之一,是抓住全省快速发展机遇,乘势而上的结果。当前芜湖良好的发展态势,也得益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叠加。
只有把自身放到国家发展大背景下,放到安徽发展大势中,才能准确把握芜湖的发展现状。
《决策》:相比经济数据,更重要的是人的变化。芜湖市干部队伍呈现出活力十足、“全身都有劲”的全新精神面貌。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单向前:曾经有一段时间,芜湖一度陷入何去何从的困惑和迷茫。特别是四经普后,网上一度出现了对芜湖经济发展的质疑声,对芜湖的干部来说不亚于当头棒喝,过去那种躺着、坐着都是全省第二的优越感消失了。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我们离省会合肥的差距越拉越大,滁州等兄弟城市与芜湖越来越近,每一个人都真切感受到了“标兵渐远、追兵渐近”带来的压力感、紧迫感。面对这种形势,芜湖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人人都铆足了一股劲,自觉拉高标杆、奋勇争先,敢于同先进比高下。
区域竞争的本质是对各类要素资源整合能力的比拼,市场是有限的,这对所有地方来说都是考验。
芜湖在改革发展之路上向来不甘“平庸”。芜湖人和芜湖干部身上镌刻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基因,一旦被唤醒将会产生磅礴的力量。
“群众的微笑是最好的点赞”
《决策》:围绕营商环境、为企服务,芜湖创新了一系列打法。这些创新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系统谋划?
单向前:一座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们以系统思维优化营商环境,将“1%工作法”作为总抓手,打出为企服务组合拳。
具体来说,搭建4个层次平台,让企业家只要有问题总能找到反映渠道,形成为企服务生态圈。一是加快推进各级企业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更好地为企业提供融资、技术、人才等服务。二是完善企业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提高服务效能,着力帮助企业解决“非标事项”、个性化问题。三是优化提升“企业家接待日”公开办公活动,营造尊重企业家的氛围,打造服务企业的“最高门诊”。四是深化“畅聊早餐会”运行机制,持续改进方式、丰富内涵、扩大覆盖面,努力将其打造成芜湖为企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这4个方面互为补充,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不是有这些就够了?不是。真正的营商环境,应该是城市能级的提升。
城市生活配套非常重要,包括学校、医院、交通、环境等。芜湖提出建设人民城市,落实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把芜湖建设成为一座令人心驰神往、让各类人才近悦远来的城市。
《决策》:近悦远来的人民城市,芜湖如何打造?
单向前: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就是要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让更多公共服务惠及人民,把更多公共空间留给人民,把更多善意和温暖体现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每个界面、每个细节、每个角落,让每一位生活在这里的人都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城市更新中,芜湖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芜湖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融合“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宜创”多元功能,满足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
城市建设的目标不单纯是为了发展经济,群众的幸福感才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我们所有的努力、比拼,最终都是为了群众能在这里安居乐业,能够爱上这座城市。群众的微笑是对我们最好的点赞,群众的微笑和点赞是我们真正的价值追求。
打造安徽第二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