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管考试 九区 经管在职研
4535 19
2011-05-07
       可以这样说,兰大要是在北京,也许会成为第二个北大;兰大要是在上海,也许也可以跟复旦比肩 。不巧的是她刚好在西北的兰州,也许这便注定了她要孤独一生,因为她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本身便是孤独的。   
      历史上,西北曾有过短暂的繁荣,这里有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随着社会的进步,丝绸之路上悠扬的驼铃声被江河上巨轮的轰鸣声取代,于是,西北的繁荣不情愿地躲进了历史的故纸堆,成为永恒的回忆。不可否认,我们神秘的西北今天落后了,作为西北重镇的兰州,自然难逃落后的噩运,身处兰州的兰大难道能够幸免吗?   
      甘肃的经济不发达,没能力为兰大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经济支持,单靠国家微薄的资助,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兰大不缺人才,却最缺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兰大校园出奇的小,办学条件不好,必要的设备和仪器也不先进……   甘肃的高等教育不发达,在省城兰州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而且只有兰大是全国重点大学,所以兰州不可能像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一样建立规模较大的大学城,兰州的大学缺乏交流,这样,兰州高校的科研力量就显得薄弱,兰大也显得势单力孤,兰大的孤独感也因此加强。   
     兰 大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农村孩子一向少有城市学生那种自信和活跃的精神状态,他们骨子里有一点自卑,表现出更多的内向和封闭,上了大学,他们依然沿袭了中学时的心态,那就是勤奋、刻苦、朴实,一心只为“跳农门,”所以,兰大的学生也表现出更多的孤独与不合群。这也难怪,因为在很多人眼中,兰州还是那种“全市只有一个警察、一棵树,学生骑着骆驼上学,风沙大,日照强……,”试想一下,哪一位出生于大城市的学生敢涉足这样的地方。  
   90年代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部差距日渐明显,兰大的学生罕有留在兰州的,他们或为圆梦,或为挣钱,都远走高飞,留下了一个孤零零的母校;很多年轻有为的教师也都“孔雀东南飞,”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谁还愿意甘守清贫,一辈子躲在西部为教育献身呢?所以,至今留在兰大的教师多是那些多少上了一点年纪而又曾经壮志满怀投身祖国教育事业的中年人,他们能抵制社会的诱惑,宁愿坐在实验室里,为教育和科学献身,而搞科研要的却恰恰是耐得住寂寞的人,所以从职业特点和年龄特点上看,他们身上少有年轻人的张扬和活跃。                                         孤独背后的“不孤独”   
    说起兰大,我们自然 会想到策划大师王志纲,疯狂英语的李阳,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水均益,办《新周刊》的封新城,办《三联生活周刊》的方向明,办《读者》的胡亚权……还有各种圈子里大大小小的大腕和“成名成家”的人物,从这一点来看兰大又并不孤独。   
     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兰大也能在西部独当一面,尽管有些“曲高和寡。”1953年兰大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80年代有较大的发展,90年代又迎来90华诞,新世纪赶上西部大开发的热流。在学术界,兰大有全国著名的重点实验室,有《SCI》连续几年前10名的成绩,有独当一面的敦煌学研究,有实力强劲的化学系、物理系;在教育界,兰大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她和西安交通大学支撑着西北教育界的“门面”,她被《大英百科全书》评为中国最著名的十六所大学之一,在亚洲高等教育研究会中排名第六,在美国权威的《科学》周刊中被列为第六……一连串的桂冠,让兰大增色不少,从这一点看兰大也不孤独。           当年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视察兰大学生的晚自习情况时,也情不自禁地感叹兰大学风的纯正和良好。当年李政道博士每年回国招一次研究生,全国只有10所大学有资格派学生参加考试,兰大就算一个,结果从第二年起兰大人连续几年将第一名拿走,而且有一年竟然考取 了三分之一的名额。这使兰大声威大振,如今这些人大多在美国,也占据了美国科技界的要害部门。兰大人的勤奋、刻苦是全国出了名的,这样显赫的成绩只有孤独的兰大才能取得。   实实在在的孤独感   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确,放眼今天的兰大,真的少有堪称“泰山北斗”的大师级人物了,在兰大校园里少有“白发的先生和漂亮的女生。”   北大清华如双子星座成为中国知识界的精神灯塔,他们提出过“小平您好!”的标语和“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而兰大似乎只有“勤奋、求实、进取”这样自我激励的校训,而少有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和与大学教育无关的代代相传的大学魅力。   北大有“未名湖” 。清华有“清华园”,未名湖走出了许多诗人和作家,清华园造就了一批求实的工程师,而兰大呢,似乎没有一样标志性的建筑能够支撑她的形象,正如一位外校来玩的同学所言:兰大连找个留影的地方都没有。”   北大有“方正”,清华有“紫光”,而兰大呢,兰大人还少有自己能拿得出手的公司和品牌,兰大至今还没有一位在校大学生能像北大、清华的学生一样办一家公司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兰大学生的保守。 北大出了个余杰,他把“抽屉文学”一下子推广开来,还有孔庆东的《47楼207》,也还有那个在北大南门外混乱肮脏的小巷的廉价酒馆里悟到人生真谛的许知远。而兰大人似乎行动太单一,连80年代曾风行一时的颓废派诗人也在校园里销声匿迹,兰大的社团似乎只是挂名而已,并没有为广大师生带来一点活跃的气氛。   
       一位即将离开复旦的2000年毕业生在学校的BBS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边走边唱歌的女生的话,那她八成是复旦的,因为只有复旦才能培养出这么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来。”那么我也要说:“当你在路上看到一个女生一边啃馒头一边读英语,那她也八成是兰大的,因为只有兰大才能培养出如此勤奋刻苦的学生。”  
    其实,孤独本身并不是一种错误,孤独也是一种美,一种独特的魅力!
     可以这么说,北大像一个诗人,自由而浪漫;清华像一个智者,求实而稳重;兰大更像一位哲人,深沉而孤独。惟其孤独,兰大人才更加踏实,才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去学习去思考,从这一点看兰大人又是明智的。   孤独的兰州大学是中国教育界的骄傲,也是大西北一颗夺目的明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5-7 11:41:37
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7 11:47:05
到过兰州,去过兰大,他的确有种自己的气质,在常常灰色的天际下,校园内有着一份自己的淡定.
祝兰大好运{:3_5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7 11:59:44
兰大在北京也不是第二个北大,因为如果复旦在北京,至少会相当于1.5个北大!一心一意搞点特色,哪怕一个也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7 12:15:38
没必要老是自我哀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7 14:06:31
既然天生不足
就不要非得去跟北大、复旦比
事实已经决定了你不可能把整个学校搬到沿海去,所以老是纠结这些有意思吗
晴雯就是晴雯,家庭出身决定了她不可能成为宝钗和黛玉
但晴雯能活出自己的特点和性格来也很不错
兰州大学应该也有自己的优势和长项,学校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学生也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这样就不会老是满腹怨言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