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比较与文化属性
~兼论古代经济史学习不能忽视的关键
2022.3.9
(今天的课后小结)
一、本文缘起
查知乎看到,张维迎<经济学原理>中的介绍,根据安格斯麦迪森教授的估算,直到公元1500年,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的人均GDP,也只是最穷国家的大致三倍左右。但在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差异迅速增大,例如现在挪威的人均GDP大约是海地的上百倍。此外,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德隆教授的估算,在工业革命前,世界的人均GDP是长期停滞的。在公元前13000年(也就是新石器时代)时,世界人均GDP 为90国际元。到了公元前1000年,世界人均GDP才达到150国际元。到1750年,也就是距今两百多年前,世界人均GDP才上升到了180国际元。在工业革命至今的公元2000年的时候,世界人均GDP已经达到6600国际元,是1750年的36.7倍!
二、学习古代经济史的关键不是比较各地经济数据差异而是制度与文化的差异比较
从这段资料可以看出,亚非拉北美在公元1500年之前,各地人均经济水平及其增速相差无几。但是,新大陆发现后为什么地球的东西/南北经济差距日益扩大了呢?未来的各地的差距会逆转么?~这才是我们学习古代经济史必须关注的关键问题。因为,这段资料也说明:用地理空间差别不能解释1500年前后的差异,因此,我们只能诉诸制度(含文化)的差异(或许,在人口可以短期内大规模迁徙后还可以诉诸不同空间上人口文化特质结构变迁的差异)。当然,制度与文化仍然可以从地理差异上找根子、但毕竟地理因素不是直接的和长效的因子了。
所以,学习经济史的古代部分应该重点关注古代的各地制度文化差异。于是,比较南北东西文明轴心期(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0年,这个时期出现了奠定今日各大文明核心特色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老子释迦摩尼等文化巨人)文化差异就成为学习古代经济史的必要重要内容了。
三、文化属性是指文化的特质(类似质料因)与各文化特质的型构(类似形式因)及其适应性或滞后性
基于文化差异而解释经济成就差异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但是,根据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历史辩证法,我们认为,特质文化只有适应性的差异没有绝对对错或优劣的差异(但文化的形式因是有成住坏空的)。因此,我们在用文化差异比较说明经济发展差异时,我们的做法与观点是:
第一,特定或特质文化能适应促进特定生产结构的生产力发展,但是,这既是其成功促进的原因也是其障碍失败的原因。
第二,各种文化特质如同七巧板的各模块,因此,不同模块的各种造型选择必须依赖经济基础的具体情形,模块特质无优劣而模块造型有适应与不适应之分。面对国情与未来,文化模型的建构必须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当然,一定的稳定性是必须的,不管适应还是滞后,文化特质的继承是必须的,没有继承哪有重构呢?继承的是文化质料因而不是被时代与未来抛弃的形式因。
第三,东西/南北各地的特质文化的特质的3/5/7种的内核稳定性与数量的有限性,是文化模型的可塑丰富性的基础、也是各地各时期文化适应性与滞后性冲突的来源。
我总结的这三点应该超出了马克思.韦伯的简单适应性(或动力性)的对比吧?
四、文化质料(文化特质或特质文化)的粗浅比较的陈述
由于这个内容博大精深,本人对这个领域知之甚少,只能浅谈一下下,具体内容从略。总之,可以说,从理性与情感、绝对意志与自我利益、民主与集中,等等维度,是可以将文化质料进行三五七个分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