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4922 20
2011-05-09
来源:财经网(http://www.caijing.com.cn/ )  这两天,朋友们介绍张维迎教授《反思经济学》讲座最多的,是他对经济学数学化的批判。坦率讲,让我失望。先声明,我和维迎是多年好朋友,他是我非常敬佩的思想学者,每次跟他交流是思想大餐,受启发很深。但,就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广泛度,我们认识和看法不同。为避免年轻人受误导,下面连写几贴。
  一、早在春秋时期的管子,中国就有经济思想,但直到20世纪才开始有经济学。经济学在西方也是19世纪后期出现。为什么经济学与经济思想不同?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套系统分析框架,既有利于对理论假设证明证伪、又便于学科知识积累与传承的分析框架!而在目前人类知识状态下,数学是建立这种框架的最好工具。
  二、是的,现有数理经济理论有很大局限性,这是喜欢这些模型的人也看到的,但这恰恰说明还需努力,需要更多代人努力,不是放弃。为什么现有数学有局限?以前引发数学发展的主要是物理现象,当它们被用来分析人类社会有些不匹配,不奇怪。但局面在改,越来越多经济现象包括金融危机在催化新数学。
  三、经济学是最适合数学化的学科之一。比如,下月的通胀、股市、产出、气候、农产量等都充满未知,这些都是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理论所研究的对象,经济学为何不该借用?做企业的都知道,企业小时好赚钱,规模大之后利润率会越来越低,这不是凹形产出函数吗?做企业的希望赚最多钱,这不是最优化问题吗?
  四、大家喜欢的制度经济学是否离得开数理经济学?张五常那么骂数理经济学,如果没有他之前数理模型对经济学的影响,他的那些论理可能吗?实际,国内骂数理模型最厉害的要么没理解透数理经济学的精髓,要么就是受益后连自己都不知。“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没有数学的应用,就没有现代经济学。
  五、可能说:科斯理论用的是简单易懂的数学,而新经济模型用的数学越来越抽象了,走偏了!/坦率讲,20世纪初经济学中用任何数学都被排斥,那时如果不习惯数学的权威把数学统统排斥,会有后来的新制度经济学吗?新产权理论?谁又能预测什么数学今后会成功?还是要心态开放,用数学与不用数学的都该尊重。
  六、商业、金融如何推动数学发展?为何经济学离不开数学?两千年前汉朝祖先出的《九章算术》卷第七《盈不足》,问“今有人持钱之蜀,贾利十三。初返归一万四千,次返归一万三千,次返归一万二千,次返归一万一千,后返归一万。凡五返归钱,本利俱尽。问本持钱及利各几何?”今天中国经济学超越汉朝?
  七、之所以写这些,1 这些年看到国内经济学社会科学的许多论文,基本停留于事实描述、互相重复,不入木三分,明显是因缺乏逻辑自洽的分析框架,使研究落于空中;2 希望更多年轻学生先钻进数理经济模型,弄懂其精华后再评论,诺贝尔奖不是傻瓜;3 数理模型的确受制于人的能力,但谁知人的能力极限在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5-9 12:55:44
我非常赞同楼主的观点,我觉得有些人排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其实是他本来没有很好的理解其魅力所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9 12:59:02
对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9 13:00:38
得了吧 经济学最重要的是思想 数学只是个工具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9 13:03:36
感慨--陈志武教授《驳张维迎:论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不久前我从一重要经济期刊中就有看到过类似的讨论,至少说这个问题已经讨论很久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不断有人提出来这并没有错,可是这样就能引起中国经济学界的变革吗?我想当前并没有这种发展趋势
    关于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钱颖一在《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中是这样说的:
    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包括统计学现在几乎每一个经济
学领域都用到数学有的领域多些有的领域少些而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前沿论文都包含数学
或计量模型从现代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框架来看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参照系的建立和分析
工具的发展通常都要借助数学下面我们分别从理论研究和实证empirical 又译经验研究
两方面来具体看一下数学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
从理论研究角度看借助数学模型至少有三个优势其一是前提假定用数学语言描述得一
清二楚其二是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可以防止漏洞和谬误其三是可以应用已有的数学模型或
数学定理推导新的结果得到仅凭直觉无法或不易得出的结论运用数学模型讨论经济问题
学术争议便可以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或不同意对方前提假设或找出对方论证错误或是发
现修改原模型假设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运用数学模型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可以减少无用
争论并且让后人较容易在已有的研究工作上继续开拓也使得在深层次上发现似乎不相关的
结构之间的关联变成可能
从实证研究角度看使用数学和统计方法的优势也至少有三其一是以经济理论的数学模
型为基础发展出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其二是证据的数量化使得实证研究具有一般性和系统性三是使用精致复杂的统计方法让研究者从已有的数据中最大程度地汲取有用的信息因此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可以把实证分析建立在理论基础
上并从系统的数据中定量地检验理论假说和估计参数的数值这就可以减少经验性分析中的
表面化和偶然性可以得出定量性结论并分别确定它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下的显著程度
讲到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重要作用时需要澄清两点一是确有不少好的经济学的初步想法
或猜想一时还难以用精确的数学模型表示因此用非数学语言写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
应视作前期产品初步的原创思想往往需要后继者用数学模型表述在此基础上做深入细
致的分析并取得明确的有预测性的理论结果后才会影响深远试举两例说明第一例是
张五常Steven Cheung 在20世纪60年代末有关佃农制即农民与地主用固定比例分成的
研究他对交易成本对不同合同形式的选择作用提出开创性论识[5] 后来斯蒂格利茨
Joseph Stiglitz 1974年的数学模型精确地分析了激励与风险分担的交换对农民与地主在土地
租赁合同选择的影响[29] 一方面张五常的想法是开创性的后来的数学模型中相当多
的成分都与那些想法有关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后来的数学模型人们的认识不仅只局限在农
业土地问题上而且对交易成本的论说也只是一种不大精确的概念正是后来的数学抽象
使得激励理论与合同理论迅速发展到其他领域比如詹森Michael Jensen 和梅克林
William Meckling 于1976年发表的论文从公司经理的激励问题出发来研究公司债权和
股权的分配问题[14] 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开创篇公司金融中对激励的研究从
此起飞地主租赁土地给农民和投资人雇用经理看上去不相关一旦上升到数学模型便都是
激励信息和风险分担的问题它们原来是相通的第二例是法玛Eugene Fama 在70年代
末提出经理市场竞争作为激励机制的开创性想法法玛认为即使没有企业内部的激励经理
们出于今后职业前途考虑及迫于外部市场压力也会同样努力工作[9] 后来霍姆斯特朗
Bengt Holmstrom 等人用数学模型精确地分析了经理们的职业生涯考虑career concern 对
他们的激励影响发现法玛的猜想的一部分是正确的但是不完全[13] 这才导致了经理
的职业生涯考虑和经理市场竞争这一课题成为目前公司金融学中的热门研究课题以上的例子
说明将经济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数学模型可以使分析变得具体知道利弊得失所在而且还
可以把貌似不同但实质相近的问题连接在一起从而把研究从初步的想法推向深入的探索
二是经济学家经常在理论或实证结果用数学模型推导出或用统计方法估计后再用非数学
语言来概括这可视作后期产品比如综述性介绍性的论文和政策性的文章特别是
后者必须用非数学语言表述并落到实处才有受众才可能有政策影响但是需要强调指出的
是虽然这些文章是用非数学语言写成但是其中的视角逻辑推理过程和对经济现象和政策
含义的解释都是与作者经过的现代经济学训练特别是数学模型的训练分不开的美国经济

学会主办的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上发表的是原创论文而该学会
的经济文献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和经济展望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上发表的文章则都是综述性和介绍性的论文后者虽然用非数学语言
写成但都基于已发表的有数学模型的论文而且通常还是由在这一领域资深的权威经济学家
撰写有经济学系统训练的读者可以将这样的论文还原成数学模型
在肯定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更需要指出经济学不是数学这里有两层涵
义第一层涵义是在绝大部分论文中经济想法idea 是最重要的数学和计量方法只是
体现和执行经济想法的工具经济学的主要领域是靠经济学知识而不是数学取胜最终是经济
学想法决定一篇文章的贡献而不是数学推导我们不能将经济学家与数学家混同就象我们
不能把物理学家与数学家混同起来一样经济学家的工作毕竟不是为了开拓数学理论前沿那
是数学家的事情因此我们不能以数学水平的高低来衡量一名经济学家的水平我们也不能
以运用数学的多少和它的难易程度来作为评判经济学论文质量高低的标准
更深的一层涵义是经济学是一门以现实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因
此一方面所有的经济学理论最终都要接受现实的检验另一方面新的理论的创立和旧的
理论的发展也要受现实的启发现代经济学非常重视实证分析现代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或对
已有理论的检验或发现新的已有理论尚不可解释的经验证据都是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出
发点和导向来进行的这与其他的一些社会科学中的实证分析不尽相同比如在社会学中许
多实证分析并没有一致的理论基础象通过估计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来了解事实而现代经济学
的实证分析大都是基于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家应用统计回归方法不仅关心变量的估计值和
变量间的相关性更关心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模型假定对预测的影响以及计量结果背后的经济
含义这是计量经济学不同于统计学的最重要方面
因此在本质上经济学不应同数学相类比经济学同物理相类比则更为恰当因为物理是
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世界的自然科学而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的经济世界两者都是科学其
理论都必须经过经验数据的检验而数学理论是不需要用数据来检验的当然经济学与物理学
很不同的一点是除极少数的情况外经济学无法象物理学那样做可控实验因此相对于物
理学而言经济学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假定和数学推理来推断这可以解释经济学方法论上的两
个特点其一经济学对假定的现实性非常关注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的著名的有关
假定不重要只要预测正确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之所以不可取就在于它没有考虑到经济学研
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困难是可控实验的不可行性和用经验数据直接检验结论的有限
性其二这也说明为什么经济学中超越现实的数学推理有相当大的空间但是最终而论由
于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经济学作为整体必须瞄准事实与经济现实相关
以上讲的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是一般而论但是特例总是存在的两个极端的例子便是两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斯Ronald Coase 和纳什John Nash 在一个极端科斯定理是一个
被称作定理但是并没有数学模型的原理虽然它没有借助任何数学模型但是逻辑推理步步严
密丝丝入扣科斯定理改变了通行的观察问题的视角建立了分析产权和**干预的新的参
照系在另一个极端纳什是一个数学家纳什均衡存在性[18] 和纳什谈判解
[19] 都是数学定理但是它们在经济问题上应用广泛成为博弈论的基本分析工具有趣
的是科斯一直在法学院任教而纳什从未离开过数学系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两个极端的特
例不能任意推广事实上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的情况并非如此本文所引用的三十几篇参考
文献中不少是半个世纪以来现代经济学中的经典论著我们从中不难发现第一除个别外
这些论著都运用数学或基于运用数学的论文第二除个别外它们都是论述经济学而
非数学问题。

  我个人也有点赞同钱教授的观点,经济是经济,数学是数学,他们联系再紧密也还是各有使命的,我们不能以数学的水平来说一个经济学家的成就或者说一篇论文的水平。中国当前顶尖经济学期刊几乎全部是数学的推演,这完全是学着美国的,中国一直都在模仿别人,却不去思考自己的学术行为,我想数学用在经济学中本身是没有错的,只是我们的学术共识被别人左右了,作为经济学的开创始祖,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他们有大量的数学在他们的著作中吗?还不是一样取得了何等的成就,关键是思想,关键是她对整个学术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启发,个人觉得一味的去追求经济学去数学化和经济学数学化这样都是没有意义的问题,大家都在讨论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人去用哲学来启发经济学思维呢?我想国内的很多的数理经济学家都应该去好好的学习哲学,让自己更冷静,更自由的来研究,抛开一切世俗功名利禄,可是有几个教授愿意这么做呢?有几个敢为以学术问题一身为己任呢?中国学术界缺乏这种自由的种子,所以成就不了经济学大家,我欣赏的经济学者张五常,杨小凯,等等。。。。有几个不是从国外思想解放回来的。不说了,说到底又到了政治了。
    我一个小小的本科生,早已经深受了这样的体制教育中了,不再是为学术崇高的教育了。能写的太多了 ,需要表达的也太多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4057fd0100rvuv.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9 13:12:49
我小硕一个,没写过不带数理模型的东西,因为水平不足。在现有的数理经济学训练基础上,我认为我的经济学素养越来越高,数学的确是我们认识事物规律的好学科。学好数理统计学,认识事物规律,提出自我简洁,乃是经济学学习的必经之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