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经》有言:“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一个人如果内心清静,那么天地的力量都会聚集到你的生命中来。 
心静,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强大力量。 
心有多静,福就有多深。
心静,气和
《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意思是说,君子的品行操守,是从心静中修来的。 
也唯有心静的人,方能修养自己,管住自己,压住脾气。 
曾国藩金榜题名后,心中沾沾自喜,平日里十分轻浮傲慢。 
又因初入官场缺乏经验,常与人发生争执,处处碰壁。 
他的脾气开始变得阴晴不定,经常为了点小事对旁人肆意谩骂。 
连随他在京城学习的弟弟曾国荃,都因无法忍受他的脾气愤而返乡。 
直到后来,他的老师唐鉴送了他一个字——静。 
一个字醍醐灌顶,曾国藩不仅制定修身十二条,还坚持每日静坐,养静气,收脾气。 
待到脾气温和后,曾国藩的事业才慢慢有了起色,最后官居一品,被封一等勇毅候。 
脾气人人有,发泄是本能,压下去才是本事。 
可心不静,气不和,只会让情绪愈演愈烈,误人误己。 
把心静下来,戒骄戒躁,方能控制脾气,将人生经营得风生水起。
心静,事顺 
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说:“每逢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很多棘手难解的事情。 
若是心乱了,不能静心思考解决方法,事情就会越来越乱。 
反之,心静则清,心清则明,静心思考,事情才会出现转机。 
《三国演义》中,马谡失守街亭。 
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乘胜追击,而诸葛亮手中无兵无将。 
千钧一发之际,诸葛亮逼自己冷静下来,思考退敌之策。 
计上心来,他大开城门,亲自登上城楼焚香操琴,迷惑对手。 
司马懿见此“空城计”,果真踌躇不前,引兵退去,这才化险为夷。 
《昭徳新编》有言:“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水面平静,倒影才会清晰;心中平静,方能增长智慧。 
静,是临危不乱的气魄,也是渡过难关的智慧。 
唯有心静,方能洞察事情的本质,做出正确判断,使得诸事顺利。
心静,人安
理学大家朱熹说:“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 
心静,你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随处而安。 
内心宁静,心无旁骛,才能安然自在,享受静好人生。 
陶渊明是田园山水诗的创始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归宿。 
他生逢乱世,几番为官,但始终心系山林,内心恬静安然。 
从庙堂到田间,他穿起粗布衣裳,扛起锄头,成了一个乡野农夫。 
还因草盛豆苗稀,收成不好饿肚子,遭乡邻非议,惹好友惋惜。 
面对贫困和孤独,他依然笑着说:“但使愿无违”,只因心静人安,便无怨无悔。 
陶渊明过上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几间屋,几亩田,几壶酒,春花冬雪,岁月悠然。 
《道德经》中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静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心静方能回归生命的本源。 
把心静下来,不为名利所缚,不为人言左右,照见属于自己的桃花源,而后随遇而安,活出自己最想要的模样。
 心静,福深 
古人说:“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 
心静下来,心情也随之愉悦,而积极乐观生活,传递的是正能量,吸引的是好运气,自然会被上天降福。 
不止如此,修身静心,以静制动,也会拥有源源不断的福报。 
就如王阳明一心想成为圣人,可在官场上没有实现抱负不说,还因小人构陷,被贬毒瘴之地龙场。 
可王阳明不仅没有染病,甚至还在龙场静心开悟,创立心学。 
因为他即使被现实打击,被环境折磨,内心却始终一片宁静祥和。 
他从未放弃过对光明的追寻,他说:“常快活,便是功夫”,然后微笑着,坚定前行。 
诸葛亮说:“非宁静无以致远。” 
心静,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蕴含着行稳致远的力量。 
心静的人,绝对不会被世俗的干扰和磨难打倒,不困于事,不困于人。 
心静的人,最智慧;心静的人,最有福。
 
儒风君说: 
南怀瑾说:“生命的能量来自宁静。” 
心静气和,心静事顺,心静人安,心静福深。 
心静,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是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当我们静下来,更能洞见生活深处的欢喜,顿悟灵魂真正的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