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217 5
2011-05-18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黯然的话,用在现正焦头烂额的故宫身上,或许十分恰切。因为一起盗窃案,一个错别字,一个传说中的豪门会所,故宫正身陷前所未有的舆论漩涡。困于“三重门”(“盗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后的故宫,文化朱颜,一朝尽失;斯文扫地,狼狈不堪。
      终于,16日下午故宫准备先从关上这扇“错字门”开始,渐渐退出公共舆论灼灼的视线。故宫在官方微博就错字一事道歉。声称锦旗由保卫部门负责制作,赠送前未“交院里检查”。
     盼望着,盼望着,故宫终于道歉了。但致歉的诚意含量,却实在不敢恭维。如果打算就此毫发无伤全身而退,未免过于乐观。因为就目前舆论反馈看,大家只是看到一个被当作“替罪羊”推出来的“保卫部门”,而没有看到作为整体的故宫博物院,真正坦承失误。道理很简单,在外界舆论眼中,故宫是个整体,没有“保卫部门”和“院领导”之分。不管锦旗是谁送的,闹出“撼祖国强盛”的低级笑话,整个故宫博物院都难辞其咎。
      更何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在公众固有印象中,大致也应是一个和“文盲”绝缘的形象,不可能与“十字一错”这么汗颜的事儿沾边。如果丢了文化的魂,却又朝夕守着故宫里各式古代文化瑰宝,就变得更加讽刺了。出错后,却无认错的雅量,这是更加出丑露乖之举,几至斯文丧尽。即便迫于舆论压力道歉了,竟然还一脸的不诚恳。越是想撇清干系,急于从丑事泥淖中尽早脱身,反而陷得越深。
      如果说在关闭“错字门”时,还只是因“措辞不当”而引人反感,那么紧接着你发现,故宫方寸已乱,因为它频密地又蹈覆辙:昨日傍晚,故宫回应了建福宫私人会所一事,表示这是下属故宫宫廷文化公司,“未经审批,擅作主张”的结果。
回应的核心和上述声明,如出一辙:丑事皆为下属未经请示的擅作主张,而与故宫毫无干系。但正如前所述,舆论才不会在乎这些。“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就如孩子闯祸后,最后账单只会寄给父母一样,故宫博物院就是“三重门”后,公众唯一看到的买单者。
      更进一步说,故宫并非专属博物院的。博物院只是受民众所托的一个管理机构,故宫本身具有公共属性,为全民所有。故宫里早已不能再私藏什么皇家秘密或至尊享受。
而这次故宫之所以陷入“三重门”不能自拔,就在于其公共性的溃退失守。正是远离了公共性,故宫才无视公共文化责任,才“默许”下设的文化公司过度逐利,甚至假借故宫这一公共资源来牟利。目前无法证明下属获利后,是否会有分赃盛宴,却看到东窗事发后,故宫一脸无辜地推出一个个下属机构来领受舆论苛责。
      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处却给人一副没文化的市侩相,下设“文化公司”竟贩卖“文化”(文物)获利,这样的故宫,到底是属于公众的博物院,还是沦为了某些人的私利“紫禁城”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5-18 08:13:45
呵呵,世风日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8 08:18:30
呵呵,还好——我只是个私人财产——我的个人隐私、个人空间、个人才智——都是我个人的。所以,我的私人财智也好、隐私也好、智慧也好——我都会好好的保护,绝对不会让其成为“共有”或者“公共”的,因为我这个人还是比较“自私”的,是我的东西——我寸土不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8 08:26:29
故宫丢人丢大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8 08:33:49
恬不知耻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8 08:56:07
哎,通过故宫事件,获悉可以对当下公共管理能力管中窥豹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